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在全球性金融监管改革进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人们重新从不同角度审视过去的监管制度。本文正是从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广泛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角度出发,审视公允价值计量的性质与特征,审视其与银行监管的适应性关系。并基于其本质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监管体系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寻找发挥其效力、规避其不足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2.
公允价值计量是重要的计量属性之一,它的运用产生的经济后果,一直是会计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向世人展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和缺陷,如何进行修正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中国银行业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积极而谨慎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实现净利润的飞速增长.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发展、变革、改进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现实缺陷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以获取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IFRS 13公允价值计量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系统后,对其的研究逐渐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日趋增多.本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为基点,综述国内有关公允价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及估价技术,指出了IFRS 13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启示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巴塞尔Ⅲ在中国落地,银行审慎监管进入新时代.曾经一度遭遇质疑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时代被重新认识与重用.显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当前金融风险会计信息管理仍然不可替代,公允价值仍是博弈金融风险最有效的会计工具.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的论战。本文从美国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入手,分析了次贷危机中暴露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并从中探求此次危机对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金融危机使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及其监管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该文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导出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运用的会计监管问题,并提出创新监管指标以完善会计监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通过阐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6年9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FASB第157号公告)中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确定公允价值的级次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第157号公告主要规定的看法,结合中国兼具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环境,提出国际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发展在中国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风暴不仅严重地打击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同时也使得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了顺周期效应。如何抑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已经成为会计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力图从资产评估的角度探讨抑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本质上为了确保债务契约的公平公正,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相关会计政策选择的操控性,以及公允价值"持有收益"的未实现性和暂时性,往往会使契约相关利益者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本文通过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得出结论:企业总体债务规模与经常性损益的相关性高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短期债务规模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正相关,长期债务规模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负相关,这些现实状况都证实了债务契约的有用性;但在短期和长期债务契约的回归分析中,债务规模与经常性损益类收益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果有悖常理,揭示了债务契约决策中的不理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在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以及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与冲击,并结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预期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界定公允价值时,需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逻辑基础的可能选择包括市场基础和主体基础,价值基础的可能选择包括买入价格、脱手价格和在用价值。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公允价值是市场基础的脱手价格。本文分别从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两个角度,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针对我国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讨论了建立与财务报表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要素定义相符的计量标准,进而分析了现行主要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离及其不利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财务报告"价值观"的要求统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可能途径,从而为解决以FASB和IASB为主的不同准则制定机构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歧,实现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以及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及其计量——来自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本文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研究香港公允价值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朱实现收益,都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实证结果同时显示,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资产的关注程度也要普遍高于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研究结果能有效消除准则制定者的顾虑,推动公允价值更为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银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与银行审慎性监管存在根本性冲突,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银行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充足性监管和监管风险评级的不利影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削弱了审慎性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这一研究结论事实上为最近两年有关"公允价值会计核算与金融危机挂钩"的业界观点提供了一种解释,因为金融危机的形成一般都会找到来自于银行监管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