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特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将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方面分别考察经济因素变化对M2/GDP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货币供给角度对M2/GDP与CPI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00-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M2/GDP与CPI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下,M2/GDP对CPI短期具有明显波动,长期波动不明显。当期给M2/GDP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CPI第一期有上升趋势,物价水平波动显著;第二期冲击的反应在零上下波动,震荡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状态,M2/GDP会在一段较短时间内影响CPI。研究结果表明,M2/GDP与CPI存在协整和长期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外一致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观表现是M2/GDP比值不断上升,各种投资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实体经济也深受其影响。截至目前为止,我国M2/GDP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质疑。2017年,我国M2/GDP为202.7%。基于VAR模型,对M2/GDP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协整检验,分析我国M2/GDP比值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艺蒙  张铭秀 《致富时代》2011,(2):107-107,120
中国的M2/GDP比率在近三十年来持续翻倍上涨,这一现象已被公众定义为”中国M2/GDP之谜”。该文总结了早期关于M2/GDP的研究,并将M2/GDP过高的原因分析分成了两个方向:其一是从动态角度分析,探讨中国近三十年来M2/GDP持续走高的内在原因;其二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对、分析差别。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外一致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观表现是M2/GDP比值不断上升,房价不断攀升,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也深受其影响。截至2017年12月末,我国GDP为82.71万亿元,同期M2为167.68万亿元,M2/GDP为20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91个百分点。2017年M2增速为8.2%,全年GDP增速为6.9%,增速明显在放缓。因此基于VAR模型,对M2/GDP和我国金融产品价格进行协整检验,探讨M2/GDP比值变化对我国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M2流通速度的波动情况及线性趋势进行了分析,过去20年M2高增长中的一个重要情况是机构货币占M2的比例在上升。认为对真实利率影响最大的是PPI和CPI通胀率的差别。机构货币占M2比例的上升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多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导致了一系列矛盾。2013年货币政策13%的M2增长率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偏紧。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三季度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M2/GDP超过1.8倍。相比其他国家,美国是0.6,周边的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为此,经济学家们以"中国货币超发论"来表示他们对未来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内地M2/GDP高达195%,令多少人莫名担忧2013年内地GDP为56.885万亿元(流量概念,比如个人的工资收入),当年M2存量为110.652万亿(存量概念,比如住房\存款等个人拥有的资产),M2/GDP高达195.2%,以2011年世界银行数据,内地M2/GDP为180%,列全球第10高,在大国中仅次于日本(240%)。为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近年来喷涌式发展,凸显出我国资金面比较紧张的局面,但是根据经济杠杆M2/GDP来看,2010年达到1.8,说明我国市场上流动性很充足,出现了金融结构性扭曲现象。M2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依据,其统计失真使得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更不能真实反映M2/GDP与CPI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影响的原因、后果分析,试图解释上述两个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中国的M2/GDP水平持续攀升,且无明显减缓的迹象。该文从收入分配差距角度解析我国M2/GDP畸高的现象。经过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增大从消费角度和超额货币供给两个方面影响着M2/GDP比率,收入差距拉大的确是导致高M2/GDP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师家升  王丹 《中国市场》2012,(22):45-47
本文运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方程M.V=P.Y,分析我国1952—2011年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并将方程动态化,进一步研究M/M+V/V与GDP/GDP的关系,发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数据能够较好地满足M/M+V/V=GDP/GDP,改革开放以后,M/M+V/V远高于GDP/GDP的年份,往往伴随着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在虚拟经济受挫的年份,M/M+V/V与GDP/GDP的值就会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货币超发"是当前金融领域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部分学者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或M2/GDP过高是"货币超发"的重要表征。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3月的M2已突破100万亿,M2和2012年全年GDP之比更是突破了200%。尽管从绝对数的角度来看,M2和M2/GDP确实过高,但要回答货币是否超发  相似文献   

14.
叶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57-1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M2/GDP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发现,是我国的经济的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而且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机构、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原因导致M2与GDP比率偏高。而且,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持续。  相似文献   

15.
M2/GDP常被界定为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特点以及趋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对我国宏观经济有个整体的了解或对经济的走势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本文将结合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观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参考国内外学者不同角度的见解,简要分析影响M2/GDP的因素以及中国该比值较高的原因,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数据的偏高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国M2/GDP的特点,并着重从金融体系中的主体构成、资产结构和运行效率的角度对M2/GDP偏高成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有银行系统缺乏较好的盈利模式;资本金严重匮乏;深受不良资产困扰。因此银行体系的风险相当巨大,如果以中央银行的广义负债指标M2/GDP来观察的话,则中国央行名列全球首位。  相似文献   

18.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M2/GDP作为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一个显著变量,研究其作用机理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基于股票市场角度,从M2到GDP的传导机制出发,分析了M2/GDP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作用机理,指出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造成该比率过高,进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最后,针对这个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广义货币M2/GDP在1996年后首次有效突破了100%,与美国等发达金融市场长期保持M2/GDP在80%以下相比,这种货币超发现象值得反思。文章首次通过M2、GDP、信贷规模等要素测算出了1996—2015年的中国影子银行月度规模数据,结果发现自2003年后影子银行规模快速增长,一直到2012年基本稳定在了一个区间内上下波动,而2015年以后,影子银行规模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其隐含的体制问题及金融风险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试图依据M2/GDP的增长趋势,解释其快速上升的原因,并就M2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储蓄成为导致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角度,探寻控制M2/GDP上升趋势,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