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包括体制机制、道路走向、运行方式,也遇到过很多挫折。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四十年来经济改革历程做出归纳总结,分析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并对中国未来经济改革的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经济是我国进入结构转变压力加大、消失诸多经济增长红利、经济增长束缚变得更强的时期,与此同时,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也并不是非经济转型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新阶段的改革促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改变,这都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新常态、非常态以及经济常态都是可以进行互换的。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来已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难,既存在思想观念、发展方法和体制上的障碍,也存在发展阶段的制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要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加快完善考评机制,加快调整发展方法,加快改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根据这几年的经济实践,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深化改革不停步,重点是政府改革、干部考核体制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价格改革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促进"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5.
《品牌》2008,(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三个阶段,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照新的形势要求,现行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扎实推进各项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推进今后改革的政策建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许多的磨难,最后逐渐走上正轨,这其中借鉴了国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从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仅给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会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主要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国家的经验中,汲取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帮助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包括关于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舒尔茨和贝克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突破了传统上资本仅包括物的束缚,把资本扩大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将不再增加,而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潜力却得到进一步挖掘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攻坚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树立人力资本意识,企业发展要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是由改革解放作为社会生产力主体的人的劳动力为标志划分的。改革把生产力的主体从“一大二公”的错误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也就需要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切实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也就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昀 《中国市场》2011,(14):105-106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举措。当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在于体制改革的停滞。本文认为,财税、金融、价格和政府体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导致粗放型发展方式长期存在。只有大力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发展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加快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考核机制,才能真正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
龚臣 《中国市场》2013,(31):27-33
中国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现已步入"创新发展"阶段。粗放式"改革开放"的表述已经无法涵盖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质和要素,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现状下,以及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都必须依靠"创新发展"。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性描述,探讨这三个阶段的承续与演替,目的是认清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体育产业作为中国新兴的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束缚。体育产业国际化、多元化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现实出发,用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衡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从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个角度,描述了经济货币化的阶段变化及与主要经济体的差异。随后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制度等角度分析造成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的原因,并提出要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培育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包容性转变快慢和成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对“社会主义”这个方向、这面旗帜的“淡忘”倾向.明确和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对公平与权利的包容、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对民生民富的包容、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对“以人为本”的包容、才能顺利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包容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经济改革即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进行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我国实行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效仿其他国家的改革方法,因为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推进关键环节及重点领域的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与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巧妙应对当前的挑战和完善原有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速破除约束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发生改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创造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伴随着这一改革过程也出现了日益凸显的发展难题,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剩余劳动力增多等。为此,我们也曾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论。但是我们不应该抛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的趋势来势汹涌,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也日渐复杂,世界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涨幅明显,世界秩序和规则面临新一轮的重建。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研究并探索新发展阶段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建设的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新发展阶段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建设的时代意义;通过溯源新发展阶段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建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探索新发展阶段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GDP总量、人均GDP等各项经济衡量指标均持续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和潜力。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区域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的问题,横向比较有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省份之间的差异及省域内各市县之间的差异,纵向比较有各项经济指标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存在。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原因,不仅对于进一步破解制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有着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中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外环境看,中国经济未来中长期增长的总需求面呈现相对恶化的趋势。处在中期加速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将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城市化进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遵循并依赖于特定的历史逻辑和体制背景。因此,只有改革阻碍城市化进程的相关体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双重作用推动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长期的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形势,经济新常态是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面临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本文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的阐述,并对新常态下可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以使经济新常态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稳妥解决好结构问题。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理论与国际一般经验,指出了在目前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征表现;从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关经济政策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如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与矮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创新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