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7年2月,中国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标准重新作了修订。本文介绍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与2004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背景为准确考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中国证监会在相关融资法规及多项信息披露规范中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并于2004年1月15日对部分内容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3.
证监会在最新修订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中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文章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盈余持续性及证券投资收益的交易性质、交易频率与交易本质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经常性损益本质,以期加深时证券投资收益这种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便于实务界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准确的会计确认.  相似文献   

4.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招投说明书和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中披露的项目,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第1号》),又于2004年1月进行了修订。那么,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它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拟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使用者日益成熟、理性,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公司盈余金额的大小,而更关注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因而也就有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区分。本文拟就我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修订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使用者日益成熟、理性,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公司盈余金额的大小,而更关注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因而也就有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区分。本文拟就我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修订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7.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招投说明书和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中披露的项目,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第1号》),又于2004年1月进行了修订。那么,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它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拟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9年至2011年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对投资者给股票定价时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反应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投资者在做出定价决策时,区分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并在当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为正时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给予了比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更高的定价。但是当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数时,投资者给予了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更高的定价。  相似文献   

9.
“非经常性损益”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提出,到4次修订,体现了"损益"观念的转变过程:由过去的将"净利润"视为"正常损益",到仅将"净利润"作为"确认损益",从中分离出"非经营损益";由仅将营业外收支视为"非经常性损益",到将计入营业损益的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非经常性损益"分离,再到引入"虚拟损益",使"正常损益"的概念更加清晰,对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价和预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从"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提出,到4次修订,体现了"损益"观念的转变过程:由过去的将"净利润"视为"正常损益",到仅将"净利润"作为"确认损益",从中分离出"非经营损益";由仅将营业外收支视为"非经常性损益",到将计入营业损益的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非经常性损益"分离,再到引入"虚拟损益",使"正常损益"的概念更加清晰,对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价和预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杨红亮 《审计月刊》2007,(11):46-47
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相对较晚,许多规范和制度还未建立。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粉饰业绩,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对非经常性项目的内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海峰 《财会月刊》2012,(16):46-48
本文以深市1 2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从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影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经常性损益仍是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微利公司和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同时本文的分析结果证明中国证监会多次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管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招投说明书和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中披露的项目,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第1号》),又于2004年1月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问答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哲明 《会计之友》2004,(10):17-18
现代资本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使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已“喧宾夺主”,严重影响了会计报表的正确阅读和理解本试图从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是否应该披露、如何披露以及在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一下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具体影响三个层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仍然是构成2003年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并且有继续向好的趋势;其整体业绩并未因非经常性损益的原因而导致质量低下。但同时数据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 T族公司尤为如此。文章也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2003年度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此外,文章对目前有关部门对非经济性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确认和归类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监管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公司应计利润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能力和空间越来越小,更有可能采取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文章阐述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制度背景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原因,归纳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8.
袁玲 《财会通讯》2004,(10):53-53
2004年初中国证监会对2001年4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规范问答》)进行了修订,对相关项目进行了更详细和明确的界定。本文拟对相关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收益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市场效果。结果表明,部分年份的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与剩余收益估值理论预期一致,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显著小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估值系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ST琼花在2009年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预计负债转回)确认巨额收益来实现当年的扭亏为盈,成功规避了退市的危机。2011年又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债务重组利得和经营性财政资金),为避免再一次陷入退市风险警示的危机中打下了基础。这是关于ST琼花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使其在连续五年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还一直活跃在市场中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