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矿业的发展,土地破坏越来越严重,我国可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其中,矿山开采用、破坏的土地占很大比例.全国各项建设用地、弃地、浪费与因灾损失的耕地达586万公顷.  相似文献   

2.
当前,资源瓶颈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速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粮食生产、建设用地供应、农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考验.《经济》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前理事长石玉林,分析土地资源面临的安全问题,探讨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战略. 人地关系矛盾 《经济》:当前威胁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主要原因是? 石玉林:主要是人为原因,即人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人为的粗放型经营,破坏资源环境,特别是以现代化的方式破坏土地资源,滥垦、滥伐,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来获取经济发展.当前这种高耗、低效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原本短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黑河北部地区由于近年来采矿作业区不断扩大,环境破坏较重,特别是由于大量开采砂金资源,造成洪水泛滥、河道堵塞、河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地质灾害。另外,由于大面积开采林业资源,个别地段已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灾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及地质环境破坏现状的基础上,将该地区地质环境代价类型划分为地质灾害直接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地形地貌价值损失、土地资源破坏损失和土地生态价值损失五大类,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价值法等对2012年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进行了核算,得出该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代价共为494265万元.  相似文献   

5.
土地承载力研究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文结合天津市发展实际,从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建立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天津市1998-2014年间土地承载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17年来土地承载力总体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城市化发展较为协调,但也出现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耕地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用必然涉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被征地者环境权的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缺位影响土地被征用人的环境利益,因此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土地征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应当遵循公平、正义、效率、完全补偿等原则,并且通过制度化设计才能解决被征地者受损的环境利益,从而规范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但土地整治规划很少考虑生态效应,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在中观层次构建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整治区空间优化方法,在微观层次探寻了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土地整治规划实践表明,生态导向的土地整治区空间优化与规划设计模式能为当前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郑彤 《当代经济》2003,(5):43-44
能源生产和环境有着无法回避的联系。电厂产生的污染影响着空气、湖泊和溪流,影响着农作物、土地、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电力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是地区性的而且是国家性乃至全球性的。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只有飞速发展的交通部门对环境的破坏才能与电力生产引起的环境破坏相比。电力生产几乎总是空气污染最大的固定污染源。虽然许多政府都想为自己的人民和经济生产大量  相似文献   

9.
董成森  邹冬生  熊鹰 《经济地理》2007,27(1):173-175,103
近年来,湖南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作了积极工作,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良好,但也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污染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等制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人为因素等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较严重,且不容忽视,应予以重视和合理规划.文章在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由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土地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初步评价,提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宋帮才 《大陆桥视野》2016,(10):208-209
水土流失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破坏的一大主要原因,其不仅对侵蚀区的土地利用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还会对侵蚀区外的整个流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方略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们已认识到进行大规模的、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可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及环境的破坏.因此,各地大规模的农田土地开发工作已由原来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的观点,改变为现在的"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的节约型及环保型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矿山开采中,矿山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对矿山进行开采,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同时,因为在矿山开采中会对矿山本身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会改变甚至破坏其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环境问题由此产生。采矿占用或破坏了大量的耕地,导致庄家农作物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在矿山的开采中会对矿区的地下水产生一定的影响,破坏其均衡的系统,使得井泉干枯,人们饮水困难。矿山的开采还会导致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以及崩塌等一些地质灾害,同时还产生了很多的垃圾和废气,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破坏了地貌环境和自然景观。这些矿山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土地复垦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适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环境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矿石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我国又是一个矿业污染大国,每年破坏和占用的土地多达40千平方公里,而土地复垦率不足10%。目前,国家正处于资本积累期,有限的税收很少能分配到矿山环境保护上;矿业法制、法规不健全,矿山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差,矿山企业没有自觉改善环境的动力。“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人投资于矿山环保。在这种条件下,本文提出了实行排岩收费的设想。开创矿山环保产业,既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又为矿山土地复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4)
山西省矿区土地面积大,破坏严重,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文章从矿区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及已有整治经验出发,分析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和原则,重点探讨了矿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塌陷区土地复垦的工程技术及生物复垦措施.开采沉陷是造成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有效控制和减轻地面沉陷程度是避免开采沉陷环境灾害的基本途径.充填采煤法是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文章针对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地表破坏的影响,以减轻危害程度为目标,提出合理的采矿方法和工艺.  相似文献   

17.
毕婉君 《当代经济》2016,(11):70-72
本文从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依托单指标“短板”因素理论和指标体系法,探讨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预警机制.研究表明:人均建设用地预警处于危机状态,且近6年危机程度加剧是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短板”因素,人均耕地处于预警状态是主要限制性因素;中山市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及建设用地地均GDP等经济指标的逐年上升,土地资源对未来发展的约束效应将进一步趋紧,城市的发展宜以资源节约为重点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笔者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地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问题加剧,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简要探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并探讨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情况,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常跟不上破坏速度,使得我国很多地区都或多或少的遇到水土流失的情况.我国南方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势,雨水旺盛,水土流失的情况每年都在发生.因此,水土防护就非常有必要.本文就从南方地区的山地丘陵地质的水土流失情况、水土防护的必要性及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