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维国 《活力》2012,(6):204-204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独具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它通过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充分发挥广播短、平、快等特点,迅速传播给听众,大大缩短了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了广播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2.
王忠辉 《活力》2013,(9):48-48
广播节目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录音报道.而录音报道中人物谈话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如果采制不好音响和人物谈话,可以说就不是完整的节目。大家都知道,录音报道是由现场音响、人物谈话和语言解说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物谈话是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音响素材。笔者在总结经验时感到.采制录音报道中的人物谈话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人物谈话没有个性、缺乏感染力、拖沓冗长,严重影响了主题思想的表达。经过在实践工作当中的不断探索。我感到录音报道是体现广播特色、发挥广播优势的一个重要体裁。因此。采制好人物谈话尤为重要。是广播记者不可忽视的基本功。采制好人物谈话,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期以来,获得较快发展。综观国内各广播电台组织的新闻现场直播,多取材于受到关注度较高、有较广泛社会意义的重要题材。对这样的题材进行大时段、大容量、多方位、多媒介的现场的、集中的报道,其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力显然是其他许多广播手段所不可比拟的。现场直播报道是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新闻现场就是“直播室”。在这一“直播室”里,记者事先只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不可能让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按自己的采访意图发展。尤其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场面比较大,可能发生的情况很多,有时甚至会出现事先预定的报道方案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实施的情况,因此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大致地讲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不被干扰。在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采访工作,处在现场“表演”的情景之中,肯定既会招来众人的目光,又会引来许多围观的群众。这时记者的应变能力就表现在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按照自己的采访意图发展,使自己的采访达到目的。二是处变不乱。有些新闻现场极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时甚至还很混乱,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做到处乱不惊,排除干扰,头脑清醒,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三是随机应变。由于新闻现场情况千变万化,不确定成分较多,现场记者必须要有反应灵敏的现场应变能力,能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应付自如,对于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能迅速果断地做出判断,不得已要舍弃原有计划的只能舍弃,该弥补的计划,果断补救,有时甚至要作出必要的“救场”措施,保证直播报道任务的完成。在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不能忽视现场音响的强大作用,记者的运用音响能力也是现场直播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丽 《活力》2012,(5):55-55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独具”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它通过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如何充分利用广播上的自身优势。强化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满足受众在较高层面上的期望值、探求欲。并充分发挥了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使广播新闻报道极具感染力与吸引力,极大地提升了广播新闻的魅力。现场播报。是广播记者报告新闻的重要手段。选题确定后,记者到达现场采访,用最短时间了解到更多信息,经筛选后迅速根据现场主题语境选择口语表达方式,将大量现场信息传导给听众,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则现场报道,短短一两分钟、两三分钟,却检验着广播记者的功底,要求记者不仅有倚马可待的本领,而且还具备较好的现场语境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引子:我国某报两记者面对新闻注水的泛滥深表痛心.某日二人对话如下: 记者甲苦闷地说:"我每次都去现场看球,而别人根本没去,却编得比我还活灵活现,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郭亚洲 《活力》2013,(9):39-39
新闻的鲜度和速度一直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而新闻连线报道更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电台直播间播报出去,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广播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同时,连线报道也比传统的录音报道灵活。在这里有一个经典案例要和大家分享,就是二战时伦敦受到轰炸,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制作的现场连线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  相似文献   

7.
张广玲 《活力》2014,(3):61-61
一、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广播形式的限制,二是现场播报的要求。前者约束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渠道,仅仅通过声音这一种途径来传达所有相关信息,因此对播报记者的传达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后者则严格考验了新闻记者对报道现场和新闻内容的把握能力,需要记者对播报主题进行即时的描摹、评述和反馈。因此,对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广播记者来说,不仅要善于借助周围的声音效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应变能力,在较短时间内组织一段详尽、形象、生动的现场报告,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它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即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以及现场采访同期声,也就是新闻现场中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广播,作为一种新闻舆论工具,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广播要想重振昔日雄风,必须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上有所创新.一是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更快、更短、更入耳,二是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  相似文献   

10.
史艳欣 《活力》2011,(11):192-192
连线报道也可以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问直接播报出去。作为与广播消息稿、录音报道并用的一种手段.以记者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把现场氛围呈现出来,使听众如临其境,具有现场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交通广播”连线报道,经验的总结。作为“交通广播”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报道中。深刻体会到r,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更简便,表现形式比消息稿更加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11.
姚自强 《活力》2012,(21):113-113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看着电视和碟片长大的人们成为主要受众群体,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看见"就成了新闻写作的目标之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地涌向读者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注意你的报道,"令读者在乎"你的报道,是所有记者从业人员都将面临的挑战.钟新同时认为,只要按照这两条去进行新闻写作,记者就可能写出获新闻奖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结合自己在全国"两会"期间多次新闻发布会现场提问的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和介绍了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前如何准备提问和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如何争取提问机会以及会后如何做好和各方沟通等技巧问题,对媒体记者做好全国"两会"新闻发布的现场提问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寇亚范 《活力》2010,(21):154-154
广播是一种以电波为载体.以声音为媒介的舆论传播工具。它是“说”与“听”的艺术,与其他传媒(如电视等)相比.广播具有瞬间即逝,“可视性”差的弱点。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和报纸中的新闻,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下面,就浅谈一下广播记者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15.
时下,新闻官司不断,常闻有媒体和记者被人诉之于公堂,为某个批评报道讨个说法.作为新闻同行不禁感叹:搞批评报道难!长期以来,各媒体对批评报道都很重视,在报道中都强调由记者、编辑到主任、单位领导的"三级把关制度",目的是把住新闻报道的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和图像质量关.  相似文献   

16.
曾有过这么一件事:一位镇党委书记上任时,第一次召开社、村、镇三级干部会议,班子里有人说要请电视台记者报道会议状况,说这样有助于提高知名度.这位党委书记不同意,说知‘民'度更重要.会议结束后,他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体察民情,问计于民,"知民度"高了,"知名度"也随之高了.  相似文献   

17.
金伟群 《活力》2012,(23):84-84
一提到"无冕之王"、"党的喉舌",大家立即就会想到记者,是的,记者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产物,前期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不同媒体的记者在获取关于新闻事件信息时都要进行采访,相对于广播、报纸,电视新闻采访有着画面、声音、场景的配合特点,现场感强.这就要求,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的记者要具备一些特别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写作的创新思维在于精选素材细节和音响材料,重视报道标题和新闻提要的写作,多采用现场报道,运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刘逸卿 《活力》2011,(8):186-186
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弥补自身之短处。把广播新闻里的听觉传达通过文字、音响、声音等元素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传达给听众,使广播新闻显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20.
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电视新闻编辑也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随着腾讯微薄、手机、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的普片应用,社会大众对新闻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节目"现场性"这个概念也已经广为传播。新闻的竞争其实是新闻工作者所掌握能力的竞争,记者要不断的提升知识涵养、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做好新闻的采访工作。现就从新闻采访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对新闻的制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