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现代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经历了从革命到创新的发展历程,这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发展轨迹给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
凡事预则立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新纪元。这是一个全球化把我们地球变小的时代,是一个世界多极化进程让国际社会和谐融通的时代,是一个可持续理念引领中国发展潮流的时代,也是一个学科交叉给科学研究带来勃勃生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春天,《战略决策研究》问世了。  相似文献   

3.
邵建 《开放时代》2007,(6):135-149
未能忘情自由却又在自由的迷途中,这就是当时的胡适了。当然胡适也并非一味的简单,至少他还有一点怀疑精神,同时也在打量: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以及这个四一二,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个问题,要在看你从什么角度切入。如果切入点是自由主义,只需问一句:北伐后的国民政府时代和后国民政府时代,还可能再发生1917年那种诸子式的新文化运动吗?历史可以以前进的方式延伸自己,也可以以倒退的方式延伸自己。更深的问题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到底是以什么方式走完它的历程?如果这是作为进步论者的胡适在当时无从回答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不难回答了。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既有不同之处,又相互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开始于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经形成两大科学理论成果。今天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但时代在更新,实践在变化,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该文坚持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后,立即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持续进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艰苦探索,使我们这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演变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大国的这一伟大历程作了回顾。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我国在体制转轨与经济转型进程中成功开创了适合我国国情和赶上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之路进行了理性阐释,并从回眸中前瞻,就中国特色之路走向自我完善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密不可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社会骤变,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也正是中国学术更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梁启超家书》就是收录了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之间的书信往来,这是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百年来革命的思想道路,做了深切的反思。文章讨论这条道路如何在一百年前由改革思想分化出来,如何在转型时代得到激化,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崇拜心志,并深化为一种革命宗教。历史是诡谲多变的,我们如果对这条道路没有反思和自觉的警惕,它是可能会重来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代的人有那个时代的共性,最鲜明的表现之一就是他们的面孔。如果说50后一代人的面孔充满新中国的朝气,60后那代人的面孔带有革命造反的神态,70后一代的面孔透露着相当的迷茫的话,那么,80后这一代人的面孔中确乎带着最多的自信和个性。尤其突出的是,8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常常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9.
《经济纵横》2011,(2):1-1
一个时代的人有那个时代的共性.最鲜明的表现之一就是他们的面孔。如果说50后一代人的面孔充满新中国的朝气.60后那代人的面孔带有革命造反的神态,70后一代的面孔透露着相当的迷茫的话,那么,80后这一代人的面孔中确乎带着最多的自信和个性。尤其突出的是.8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常常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丁耘 《开放时代》2023,(1):64-67
<正>开放时代论坛从创办以来,迄今已有18年了。作为该论坛长期的亲历者,我可以作证,《开放时代》一直活跃在中国学术界的前沿,一直通过不同话题呼唤中国学术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但是从21世纪头十年的前期一直到第二个十年中期,时代气氛、舆论风向乃至意识形态导向和现在很不一样。那个时代强调中国性虽然是空谷足音,但也极有影响,更有意义。开放时代论坛坚持到现在,聚集越来越多的,不同代际和学科的学者在思想讨论中坚持原来这样一个方向,这当然非常非常不容易。但比起那个时代,当前的历史条件还是有些变化,用一种不是强调,而是审视的态度盘点一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问题,或者如这次会议的主题所示,中国学术思想的标识性概念问题,也许是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经验总结、主动实践始终都是指引党走向胜利的重要优势,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形成的历史主动精神,不但在革命年代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也继续发光发热。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挑战,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作用,从历史认知、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三个维度引领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担得起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广州是一个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广州的新文化运动,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发生和发展。其中绘画这一领域的变化之巨大,发展之迅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前期(190—1949年)具有民主主义性质的广州绘画的特色,作一个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叶德跃 《经济研究导刊》2012,(7):218-219,226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正是探索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诞生的内因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二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要;外因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文化的传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是探索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市场外资并购的特征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券市场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收购体制和监管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外资并购也将在其中经历一场从收购模式到投资规模的整体革命。纵览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通过1995年到2006年的实证数据,深入分析外资并购的独特性,并指出未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实际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速。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旋律。作为21世纪新一辈的高科技人才,时代的车轮把我们推向了21世纪经济与信息的时代潮流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邓欢 《经济师》2010,(4):34-35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在其研究和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这一科学方法的把握和运用,同时也体现出了这一方法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视点下,历史与逻辑的方法更是学术研究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与标志。广义地说,农村市镇也是城市的一部分 它们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关于中国历史上市镇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研究,目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史学家的注意。刘石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研究有素,成果颇丰的台湾中青年学者。七十年代以来,他就中国史上的城市,并主要就明清时代江南市镇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他的部分论文编辑成集,题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出版问世,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这“三性”。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充分体现时代性。什么是“与时俱进”?“与”就是伴随,“时”就是时代,“俱”就是全面,“进”就是前进。与时俱进就是要伴随时代发展而全面前进。时代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基,活力之源,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现实基础。站在时代潮头,跟上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滚滚…  相似文献   

20.
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路径。作为后发展国家,有机会看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个历程,如果能够找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就是找到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能够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找准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就是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沿着这条路径才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