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墨卿 《中关村》2009,(7):47-47
我自豪我们是千年文化之海我骄傲我们是百年艺术之淀海淀是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为首都北京平添风情万千闻名瑕迩的西山八大水院.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09,(1):9-9
2008年12月下旬,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来京时,作为本刊顾问,席间曾对我们说:《中关村》应该更重视文化的“新元素”。“文化是宽泛的,应该是人类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新文化”是本刊为读者服务的“三大”宗旨之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提升和强化。本刊参与承办的“2009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将是对“新文化”和“西区艺术”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09,(9):9-9
“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是在祖国60华诞的前夕,我们奉献给广大观众的文化盛宴。时光稍纵即逝,艺术经久不衰。展馆中琳琅满目又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无不蕴含中关村的创新精神。“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  相似文献   

4.
李政 《中关村》2004,(12):26-32
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社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著名诗人邵燕祥发表一首诗作《中国的公路呼唤汽车》,八十年代初邵燕祥又发表诗作《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今天应该说“中国的汽车呼唤文化”。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中国呼唤汽车文化”。中国已经进入汽车时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汽车作为一个流动的居所,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交通堵塞、乱停乱闯、车祸、噪音、大气污染、能源紧缺等等。这说明,汽车给城市带来亮色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麻烦。最近,围绕能源涨价和新交通法规出台,汽车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5.
贾图壁 《中关村》2004,(7):104-105
有人说,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社会什么模样,艺术就该有所反映。当电脑和各种科技成为你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些艺术家开始以电脑和数码科技取代纸和笔,一种被称为数码艺术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作为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样式,当下的数码艺术,一方面逐渐逼近文化主流,对架上绘画和观念艺术显出一派取而代之、舍我其谁的姿态;另一方面却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沙磊 《中关村》2009,(5):98-101
“宝贵石艺我们做了22年,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应该是中国创造吧。” “把废料变原料,既经济又环保,使循环经济的号召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徐井宏 《中关村》2008,(6):26-27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心存感激、脚踏实地、眼望未来。心存感激,指的是情感:我们如何看待昨天所经历的一切。脚踏实地,指的是行动:我们怎样用行动过好今天。眼望未来,指的是理想:我们怎样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毛志成 《中关村》2006,(5):110-112
“文革”十年,我被整、被折磨得很久。但“文革”之后,我既很少哭诉也很少诅咒。这是因为:无论是哭诉还是诅咒,都是一种情绪,与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不是一回事。而我们今天需要的,恰恰是非情绪化的客观审视。“文革”之兴,至今四十年了;“文革”之灭,至今三十年了。四十年中,关于对“文革”的各种控诉、调侃、批判、否定,无论是使用的口头语言还是形诸于文字的,总量都足可以用百艘轮船、千列火车来装载。遗憾的是,我们虽然审判了林彪、“四人帮”两伙匪首和匪徒,继之又审判了这样那样的“三种人(”包括“打砸抢分子”),但这样的审判往往侧重于…  相似文献   

9.
张慧临 《中关村》2004,(10):92-93
每每谈起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总会想到韩愈的名篇《师说》。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儿,我想就教师的“传道”职能,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是我们对一个职业的称呼,但在日常用语中,教师,更多的时候,被称为“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差别,而反映出人们的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反映出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无可争议的尊重。社会之所以赋予教师如此崇高的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某项安身立命的技艺,而是由于教师肩负着传道的大使命。这个道是道德之道、人道之道、生命之道。师者,传道为先。这个话题,我…  相似文献   

10.
严望佳  曾颖 《中关村》2004,(10):16-18
启明星辰的企业文化要素启明星辰的企业文化要素可用三个词概括:“中和、中正、自强”。所谓“中”,不偏不倚谓之“中”,也就是当一个人在完全了解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时,能以一种客观而适中的心态、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待之并处理之。“中”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我们把握做事的分寸。其实,在我们所从事的网络安全领域也是有“中”的概念的。我常讲,没有绝对的网络安全,既然是相对的,我们就要掌握一个尺度,既能让用户避免过大的投资,又能把风险降低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说到“中”,自然会联想到孔子四书里的“中庸”,其实“中”不仅是儒家的思想,在…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23,(6):24-25
<正>“新一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它们正深刻改变着整个社会,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5月26日,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建设论坛成功举办。华为昇腾计算业务CTO周斌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工作、生活中的助力器,同时通过这样的工具又会产生新的业态、产生新的岗位、创造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卫汉青 《中关村》2012,(11):5-5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城市不仅仅是人群集中的居所,它的内涵其实就是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园林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科技文化……不仅镌刻着人类共同的记忆,还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今天我们创造、继承和延续城市文化,不仅要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依托历史,还要在文化创新上阔步前行。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应该认真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燕霞 《中关村》2006,(1):98-101
“公司目前经营的热点是美国九十年代末刚刚兴起的东西,国内已有飞机制造厂家用了我们的产品,愿意与我们长期协作。我想说这样一句话,它应该是我的人生格言:做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4.
金迈克  张勇 《中关村》2005,(9):123-123
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创造型创意经济呢?在这里我想谈谈价值链当中的五个步骤。这五步第一个是世界工厂,克隆文化, 格式化文化,创造网络以及创意性的集群和传媒之都。现在我们一个一个的来看看,首先是世界工厂在中国制造。在中国像纺织,还有很多的零配件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个模式也使用一些外方的投资来  相似文献   

15.
王宏甲 《中关村》2008,(7):88-91
曾读卢梭,知有“思想启蒙”,没想过歌声也能启蒙。我是首次从邓丽君的歌声感受到一种启蒙力量。也许她本人从未想过她的歌声具此力量,但这种力量是确切存在的。我想我应该为邓丽君郑重地写下一篇文章。她是值得我们和后代永远尊敬的。  相似文献   

16.
王畅 《中关村》2004,(8):25-34
当今中国的发展,为全世界所瞩目。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国家发展最直观的标志。几年来,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规划并实施着各自迈向现代化的宏伟部署,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日新月异”,发展势头极为强劲。总体上看,成绩是突出的,但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街道、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城市设施,这些文化的表征,精神的趣味,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城市便只是建筑的堆砌,与垃圾的堆砌几乎无异。作为灵魂的城市文化,几乎可以看作是城市一切美的内在原因,是生活其中的市民们全部幸福的内在倚靠。作为灵魂的城市文化,有着极为复杂的形成因素,各种建设中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灵魂的失却。城市文化标识的确立,目的在于将成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杰作中蕴含的灵魂,以独特的具象形式展示给大众,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从而创造现代城市的新的“神话”。中国需要自己的大卫、美人鱼雕塑,自己的自由女神像,自己的凯旋门,自己各种全新的能代表自己所生活城市的文化标识。城市的建设者们已经创造了的,我们需要专家的认定评价,没有创造出来的,我们需要专家的呼吁与指引。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和看法,便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7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海淀区文联和《中关村》杂志社共同举办了“城市文化标识系列研讨会首次会议”,请来了各界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这次高水准的研讨内容将通过一定渠道上达政府决策部门,必将有利于中国城市建设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7.
依托曹雪芹西山故里项目,未来的北京西山脚下.将形成一个令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赏、研究“红文化”的场所,并逐步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打造先进文化之都的又一个传统文化地标。  相似文献   

18.
缪印堂 《中关村》2008,(8):104-105
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由于中国毛笔、宣纸、墨砚的发明,为水墨画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是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干百年来它影响着东方的绘画艺术,也逐步走向世界,成为我们一种“软实力”,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所共享。  相似文献   

19.
张颐武 《中关村》2010,(6):93-93
5月4日上午,我在世博园的新闻中心参与世博“北京周”的开幕式。在演播室看得见黄浦江两岸的瑰丽景色。看着争奇斗艳的场馆和如织的游人,确实感受到内心的震撼。世界凝缩在上海,上海展开着世界的画卷,我们一百多年的“中国梦”也得到了更多的展开。今天的中国需要这样的时刻给自己和世界一个新的平台和对于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20.
伊人 《中关村》2009,(3):120-121
我在中关村上班,每天从三环上开车到公司,路过联想桥时,总是看见“爱家收藏”的大牌子,感觉收藏应该是比较高端、深奥的事情,所以一直没去看过。今天休息,闲着没事,就想进去转转。拐进去一看,停车场不小,但车也多啊,好不容易找一位置停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