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就英语五种基本句型主干成分的语序而言,英语与汉语是一致的。但英汉两种语言在非基本句型的主干成分以及所有句型的修饰成分的语序上有许多差异。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前者严谨,后者简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上的特点,对比英汉两种语序,对掌握英汉互译的技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和重要基础,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一个动态过程.采访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人类传播方式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本文对新闻采访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体现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多数专家认为汉语中名词重叠使用情况很少,对名词重叠的研究,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也较少。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名词重叠。名词重叠式具有一定的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名词重叠式的发展是语言作为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由于汉语自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说话、习作也只能是无米之炊.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就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宣传教育中,除普遍应用语言这个媒介来传递信息外,非语言符号也得到广泛应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关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作为宣传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媒介的应用,也要对非语言符号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并且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5,(6)
Talmy将汉语与英语分类为卫星框架语言,然而对于汉语的划分存在较多的争议。Slobin则将汉语划分为等位框架语言。戴浩一等学者认为汉语应归为复杂框架语言。Slobin和戴浩一等都是在Talmy原有的事件框架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即对Talmy理论的不断细化与增补。  相似文献   

7.
徐建平 《商》2014,(50):176-176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蕴含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符号传达出来,翻译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语言的差异,而是文化的差异。本文拟从语言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广狭、引申和比喻以及词义的褒贬三个方面,就汉维文化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将汉维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语音及句法层面的差异的角度阐释了汉语古诗词英译的不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 历史上所有的语言学理论无一例外,都是集中研究语言结构本身,与此相适应的语言教学法,当然也就是从语言到语言,把语法和句法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无可否认,这类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法在过去和现在都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将来也将继续有效地存在。但仅仅是对语言结构本身,即对纯语言材料进行研究而不理会语言与语言环境(非语言材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在1916年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其根本属性.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其他语言学家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认知的理据性等角度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语言符号在不同层面既有任意性.叉有象似性;象似性以任意性为基础并为任意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黑白作为图形审美功能中的一种语言,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一样,存在着差异,表意清楚只是起码要求,进而需要“语言美”,在高层次的范围里,使黑白语言符号不仅只是说明和图解,而是进一步为观赏者提供美感信息。  相似文献   

12.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led to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expatriates working abroad. 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ose with a higher level of English proficiency a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 To examine our hypotheses, we conducted a time-lagged survey of 239 employees from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employee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 and that their openness to corporate globalization mediates this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employees’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FLA)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n willingness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 via openness to corporate globalization.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博物馆。国家的官方语言是用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英语在印度的推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对印度的语言状况、印度独立后所采取的语言政策及英语在印度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对象,从而正确处理母语教育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汉译是将圣经原文语言信息转换成汉语来表达,让读者在汉语语境下以汉语思维模式领悟圣经原文的语言信息。而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与此相反,它是以汉语符号系统展现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的"原貌",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汉语进入希腊语原文语境,以希腊文的思维模式来体验经文原文信息,在翻译思想及翻译理念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逆"性。试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阐释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与理念。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打破了以往从“源语”、“译语”两方面入手研究翻译问题的传统,开始把目光转向“读者反应”,这也给圣经汉译带来新的气象。通过对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圣经对希腊语单词καρπov的汉译比较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特殊的翻译技巧与处理方法,如取消比喻修辞手法采用直说,暗喻修辞手法转译为汉语熟语表达,依据中国人认知习惯改变限定语,依据汉语表达习惯抽象概念转译为具体概念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今,世界文化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人类社会正由文字时代转向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研究价值日益凸现。作为动态视觉艺术的样式之一,动画中的视觉语言符号的运用,深刻地影响着动画作品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述。在传统基础上,数字化、多媒体为动画。中的视觉语言符号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和手法,在视觉语言引导的通感体验中把信息更完整地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模糊性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意蕴。生态学之于模糊语言的审美思考,是时下理论探讨的重要生长点。西方近现代生态理论与中国古代儒道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为模糊语言的审美实践提供了多维理论视角。借助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提出模糊语言的生态审美诉求,借鉴社会学的场域理论,站在一个新的关系视角上,以一种整体的价值关怀立场,系统剖析模糊语言的自由审美场和附庸审美场,揭示模糊语言生态审美的生发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背景的差异使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各具特点。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两国间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注意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词汇的差异,称谓和寒暄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习惯,包括体态语、人际交往的距离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平面艺术设计领域中,很多所谓的对传统的运用常常只是对传统图案简单的修饰加工和复制拼凑,传统在这些作品中只是“美丽的外衣”。我们要用一种结构性的眼光去把握设计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这样有利于了解设计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思维的本质,并且有助于设计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理性想象力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separate the effect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on imagery generation. By asking subjects from China, Singapore and the US to read Chinese and/or English messages, we found that culture, as opposed to language of the message, drives Chinese people's imagery‐generation capabilities. Indeed, people from mainland China generated more images than both Singaporean Chinese people and Americans, even when tested in English. This is because their dominant way of thinking is concrete. Bilingual Singaporean Chinese subjects generated the same number of images when exposed to English and Chinese stimuli because they are equally adept at abstract and concrete thinking. However, their imagery‐generation ability could be manipulated by priming abstract or concrete thin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