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其中70%是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意义十分重大。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加快农业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加快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重点做好农民减负工作,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观念。第一,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江西为例,近年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还是全省农民收入的主体,这是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主要原因,2000年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1092.2元,占纯收入51.15%,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比1997…  相似文献   

2.
杨红艳 《北方经济》2012,(16):79-80
文章从农民收入构成角度,通过对贵州省1990~2010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贵州省的农民收入现状和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较大,但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探寻农民进一步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3.8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117倍。从1983年开始,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工资性收入。2009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农民纯收入的49%和40%,两项相加接近90%。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一直比较低。2009年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农民纯收入的3.3%和7.7%。  相似文献   

4.
王计强  王征兵 《乡镇经济》2009,25(12):68-73
文章通过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的变动情况,分析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利用动态计量模型协整方法,得出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即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有很大的正效应;非农劳动力的比重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具有很大的正效应,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主要应从以上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一、泗县农民收入特点 2008年,农民人均总收入595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513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145元),家庭经营收入3717元,财产性收入143元。转移性收入4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0元。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124元,年均增速为14.8%。但与全省4202元、全国4761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比,仍相差422元和981元。由于县情、地域等等诸多原因,近几年农业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在全市四县一区属中等水平。泗县农民收入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快速提高。2010年,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1%,年递增11.1%,比"十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辽南和中部地区发展强势,增速高出全省1.5、1.0个百分点;东部和北部,基本与全省持平;辽西地区差距悬殊,增速低于全省3.2个百分点。在收入结构变化中,劳动报酬性收入增速加快,且比重持续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但比重逐步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补贴收入稳步增长,比重也逐步提高。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三次产业收入增速加快,特别是近两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经济作物收入也稳步增长,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比重占据第三位。未来的农民增收,将以劳动报酬性收入、三次产业收入和经济作物收入为高点要素,加快发展速度,取胜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的因素,探索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途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种粮收入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应相应的采取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8.
为了说明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变动情况,本文运用2000—2008年《漾濞县统计年鉴》中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漾濞县农民不同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有着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矛盾和问题(一)农民收入增长慢改革开放以来,靖州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5元,增加到1998年的1987元,增长了19倍。但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在农民收入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农民收入增速放慢。1994年至1998年,靖州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35%、20.3%、19.9%、23%、5.2%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二是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回落。1998年,农民现金收入为1924元,比上年仅增加172元、增幅下降14.3个百分点,1999年1-9月,农民现金收入为1127.8元,同比减少64.5元,下降5.4%。三是不同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在…  相似文献   

10.
“九五”期间,泰安市以实现小康目标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 70.28亿元,比 1995年增长 32.2%,年均递增 5.7%;农民人均纯收入 2782元,增长 61.2%,年均递增 10.0%。全市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 97.5%。   农民收入特点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居主导地位。“九五”期间,全市农民收入仍以传统家庭经营生产性收入为主要来源。 2000年,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 2483元,比 1995年增长 20.4%,占农…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宁夏451户农村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较高,三个试点县的平均参保率达到了75.4%;(2)个人特征中的年龄、民族与学历,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与耕地亩数,信息特征中的了解程度,以及邻居影响7个因素对农民参保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发现,民族特征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而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农民的参保概率反而比较低。  相似文献   

12.
吴九占 《特区经济》2009,(5):166-168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的"三农"政策实现了历史性转轨:所有制上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转轨;经营制度上向以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转轨;生产结构上向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多种经营的转轨;分配制度上向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轨;政策范围上向农业、农民、农村全面覆盖和促进协调发展的转轨。这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产物,是在不断争论中形成的实践结晶,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为导向形成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91-2011年的人均收入和CPI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东北部地区进行了β和σ收敛分析,实证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东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中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均存在σ收敛、β收敛,且城镇人均收入每年以17.333%的速度收敛,农村人均收入每年以8.333%的速度收敛;东北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东北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3.378%的速度收敛;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每年以8.174%的速度趋于一致,而农村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在城镇、农村上收敛速度均为最大。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础性、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的变动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文章采用1981—2011年的数据检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认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持久显著地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Using three comparabl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surveys for China in 1988, 1995 and 2002, the present paper reveals the regressivity and urban bias of China's direct tax and welfare system in this period It shows that a regressive taxation system and skewed allocation of subsidies increases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enhances overall inequality. Modeling these relationships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vely poorer rural population has a net tax liability, whereas those in the richer urban areas receive net subsidies. This pattern is common in China, although the extent of the bias varies. This skewed system of tax and welfare payments is a major cause of the persist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The abolishment of the agriculture tax in 2006 ha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people 's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16.
杨伊侬  冯献 《乡镇经济》2009,25(12):64-67
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双对数模型,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1%,可促使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3%,比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比率高出3.5614%。同时,文章通过将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两个指标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认为政府政策应当更加倾斜于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广西等省、自治区,从而统筹中、东、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有了较大增长。文章利用协整理论分析了1978~2007年二者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民人均收入在1978~1991年仅与第一产业存在协整关系,在1992~2007年与第一、二产业均存在协整关系,与第三产业始终未出现协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在1978~2007年始终与第二产业协整,与第一产业未出现协整,与第三产业的协整出现于1996~2007年。  相似文献   

18.
孔杏 《特区经济》2011,(11):150-152
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利用2000~2009年间的数据,对城乡人均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推进的作用,意味着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对初次分配收入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皖省例证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背景,对安徽省水库移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从长期看,农民纯收入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水利建设投资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显示,未来五年随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总支出等投入的较大幅度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呈现规模报酬递减趋势,但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到达万元以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仍然不足,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应通过建立稳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的长效机制,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间和项目间优先序等措施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experience of village leaders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village-level data of the 2005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man capital of village leaders accumulated during the migration period ha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per capita net income and per capita non-agricultural income in rural China.The migration experience of village leaders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in rural regions.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these findings call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harnessing potential benefits of return migration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