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倾向下降的因素,我国在2002年通货紧缩现象再次加重。这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困难。为提高我国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今后我国的财政政策应致力于拉动民间投资、刺激居民消费,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居民储蓄2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积累。然而,随着1996年以来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开始被简单地等同于消费缩减而倍受指责,分流银行储蓄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条重要政策。不过事实证明,尽管银行储蓄在1996~2000年间有所减少,但直到2001年度为止,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的总需求不足还在继续,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低速增长区间。备受关注的失业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而且,在股市低迷的客观背景下,2001年度的居民银行储蓄又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态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的波动的确有其内在的制度根源,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则祥  卢亚娟 《经济问题》2003,(11):56-58,63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须采取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相似文献   

4.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的一个显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却呈持续上升趋势。本试从分析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及居民储蓄增长过快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入手,探讨如何综合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机制和手段来实现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有效转化,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消费心理倾向是如何影响消费市场有效需求的?自1997年10月至今,我国的物价指数已是20多个月持续负增长了。物价总水平如此长期持续低迷,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是第一次,由此导致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最近有学者提出;“日本为了克服其通货收缩已花去了8年时间,而目前仍未见到显著成效。”“中国经济很可能将不得不经历一个增长疲软,职工失业增加的时期”。这种情况正在被我们所目睹的事实所证实,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不仅需要时间,而且策略也是多元化的,除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外,本文仅从消费心理倾向的角度谈谈企业参与激活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双高",即高投资、高储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西方经济学有关投资、储蓄、经济增长、利率等相关理论,试图构建其逻辑框架,并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双高现象的真实原因.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投资与高储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我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储蓄持续增长、消费严重不足的经济现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保证我国经济以较高的增长率持续、稳定地增长,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的收入、鼓励个人信贷消费等措施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缓解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但政策效果都不显著.更为严重的是去年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我国出口下降、外需减少,因此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缓解消费不足的严峻局面,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罗兵 《当代财经》2003,(4):50-53
通货紧缩出现的通常原因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总储蓄无法全部转化为总投资,货币供应增长放慢,商品市场价格下跌;另外,金融市场自身也有问题,无法把社会储蓄顺利地转化为投资;再有就是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治理我国目前出现的通货紧缩必须多管齐下。首先,政府应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次,政府应加速发展金融经济,即针对中长期信贷的流动性问题,加快引入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发展衍生产品交易、启动人民币的自由竞换进程、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等,使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与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货币现象。反之,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跌和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还有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物价连续下降,货币数量的减少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以及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即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连续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收缩、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金融调控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 与金融调控回顾 (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放缓成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 过去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比较特殊的5年,突出表现是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和宏观经济增长减缓共生现象。 1.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1997年,正当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出现低通胀条件下的高增长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了,并迅速波及全球,导致  相似文献   

11.
到1999年8月底,我国零售物价指数已连续下降23个月,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下降19个月。学术界将物价普遍、持续上升现象称为“通货膨胀”,与之相对应,物价普遍、持续下降现象可称为“通货紧缩”——这一词概括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虽说持续的时间不长(个别国家曾出现过长达二三十年的通货紧缩)、负增长的辐度较浅(-2%到-3%),但仍需高度重视,长期陷于通货紧缩将极易导致经济衰退甚至萧条。正视通货紧缩问题力求尽早跳出通货紧缩“陷井”,成为我国经济决策层的当务之急。“对症”方能“下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五降两升”的局面,即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利率下降、物价指数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居民储蓄率上升、失业率上升,表现为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通过加大投资拉动经济的效应不明显等。这些经济现象值得认真研究与思考。本文着重就消费倾向下降和投资拉动经济问题做一点分析。 一、消费倾向明显下降 所谓消费倾向,指的是一定时期内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即 (APC)=c/y……(1) 式中(APC)表示消费倾向、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 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变化情况来看(参看表1…  相似文献   

13.
当前,持续了两年多的通货紧缩问题,在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引导下有所缓解,国民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好的势头。但据专家分析,通货紧缩不会马上结束,要使国民经济走出低谷还要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各方专家为促进经济增长开出的诸多药方中,笔者认为:多管齐下,激活消费,驾驭好消费——这台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才是使国民经济摆脱困境,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根本之举。通货紧缩与总需求严重不足,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一对互为因果关系的关联性范畴。目前的通货紧缩是由于总需求的严重不足造成的,同时通货紧缩也导致…  相似文献   

14.
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是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没有下降,但不能因此就说我国养老保险对储蓄没有挤出效应。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关系,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储蓄增加的—个主要原因,并提出在讨论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时,不能忽略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形势导致储蓄增长、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人均储蓄水平的低下和其结构的不公平等因素,进而得出结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释放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5.
1.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由于非理性因素和行政特权的干扰,存在严重的滥用资本、过度投资和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试图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启动内需,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不断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人民币资产化倾向增强。在货币政策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凯恩斯模式的经济发展道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实践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走出通货紧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也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首先,政府…  相似文献   

16.
郭振宗 《经济论坛》2000,(19):11-12
通货紧缩,一般认为是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持续的下降。自20世纪中叶以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常态,而通货紧缩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然而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已明显地表现出通货紧缩的趋势,同时有足够理由证明通货紧缩将是ZI世纪经济发展中的常态。通货紧缩的形成有两种类型的原因,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引人竞争引起价格的持续下降,这种通货紧缩是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表现,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另一种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引起的产出增长率和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这种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伴生现象,并对经济增长具…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的经济走到了世纪之交,与以往未曾相识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不期而遇。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发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严重的通货紧缩将形成货币供应量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王婷 《经济论坛》2007,(6):39-40
自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五次调低利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旨在通过大幅度降息引导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缓解结构性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那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呢?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传统体制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加大,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已明显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幅度比投资增加幅度高34.6%,而这7年中,消费比率一直在58%至61%之间变化,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解决对策又是什么呢?(见图)  相似文献   

19.
居民收入、消费与储蓄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周富贵,梁心雷,李云霞,柳祖忠,许正超居民储蓄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持续、高幅增长。储蓄与居民收入、物价、消费等因素相互关联,对国家制定宏观货币、投资政策影响深远,因此对储蓄内在机制及增长规律的剖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危机全球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增长减速、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居民家庭消费下降、银行储蓄增加等现象。作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网络经济必然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