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中国银行业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中资银行大规模的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进行市场化改造。本文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定位出发,结合外资参股的现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原因,进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引资行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几乎是我国商业银行改制的必选模式。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制为例,建设银行引入美洲银行,工商银行引入高盛投资团,中国银行引入苏格兰、淡马锡、瑞银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据传处于股改进程中的农业银行也正积极考虑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仅有社保基金一家参与四大银行改制。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改制至今,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已吸引高盛、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20多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其中,募集资金数百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路径的一个重要步骤,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而且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需要所选择的引资取向和路径也各有不同。在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的大背景下,招商银行是唯一明确表态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而深圳发展银行却成为国内首家外资控股并由外籍人士担任行长的商业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道路上走得最远。  相似文献   

4.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托宾Q方法度量了1999~2006年中国上市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并运用计量模型检验外资银行进入与中资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以资产份额和数量份额表示的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特许权价值显著正相关,特许权价值提高意味着银行冒险动机减弱,所以外资银行进入客观上促使中资银行以更审慎的态度控制风险行为,以求获取有利的竞争地位;与资产份额相比,外资银行数量的增加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参股对国内银行特许权价值还未产生显著影响;此外,银行特许权价值还与市场集中度及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全部对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与中资银行同台“唱戏”。如果说,前5年是与“狼”初舞的话,那么,如今中资银行与“狼”共舞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183家外资银行中,已经有十几家外资银行有意从分行注册为法人银行了,届时,世界一流的知名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的竞争。面对如此阵势,中资银行该如何应对?中外银行又将在哪些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6.
祝建华 《沪港经济》2005,(12):28-31
2005年中国银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非“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莫属,可以说,今年是中国银行业大笔、大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年,到目前为止,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 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约165亿美元, 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5%。纵观中国银行业,四大国有银行(尚未启动股改的农行除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都已基本被外资“瓜分”完毕。人们也许会问,中国银行业真的需要这么多外资吗?未来中国银行业格局又将怎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与中资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银行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了外部资金,促进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中资银行完善经营机制和拓展海外业务,我国银行业将获得巨大收益。然而,短期内银行业的风险也相应扩大,不单纯是外资银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三化  曾宇平 《特区经济》2008,(10):129-130
2004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开始了大量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境内战略投资者和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时间、目的、规模、资格、股权来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潮。1996年亚洲银行入股光大银行,拉开了外资人股我国银行业的大幕。2004年12月,深圳发展银  相似文献   

10.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扩张行为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分析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动机和行为表明,银行业控制权博弈对一国金融安全有重要影响。在现有开放条件下外资银行很难威胁到中国金融安全,但由于目前部分战略投资在中国区已表露出扩张雄心,应加强监管以维护中国核心金融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