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四川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在掌握该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进行了水资源量的平衡分析,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四川秦巴山区的水资源量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特性;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还较低,用水量在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从总量上看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现状条件下,各分区供水量和用水量是平衡,但2020年,各市均存在月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情况,必须采取管理和工程综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缓缺水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川秦巴山区水资源丰富,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全局。对四川秦巴山区嘉陵江流域水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水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该地区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及布局,分析了地表水污染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并从产业布局和调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污染及治理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区域水环境质量的综合对策,为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骏  彭苏雅 《水利经济》2021,39(4):8-13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本区域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当下,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化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思路.认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以水资源对各子系统的"可承载"为基础条件,以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目的为准则,实现多目标综合效益最大化,并建立了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模型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1)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2)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3)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相似文献   

7.
提取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生态资源成果,采用空间统计方法,测算区域的水资源密度和水源涵养程度,可利用土地资源量和开发干扰状况,以及交通资源集聚度和交通干线影响度,评价了区域生境质量,对比了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和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分布差异,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资源现状提供空间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维亮 《水利经济》2005,23(4):1-3,60
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点,从分析山西省水资源禀赋现状特性入手,在论述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作用的基础上,选取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方面6类指标来分析和评价山西省地市级行政区划的水资源支撑能力,并对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水平相比,山西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为0.23,表明山西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资源支撑能力,因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线,对区域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障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太原、大同和运城市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名列全省最后3位,表明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山西省是最低的,因而在这3个城市中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水资源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盐城市发展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盐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规模,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提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该区域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基尼系数的通化地区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定量分析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可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科学指导。通化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通过构建区域基尼曲线和计算区域基尼系数,对通化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做出客观评价。结果表明,通化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G=0.560 2,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略优于我国(省际间)和世界(国际间)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王喜峰  姜承昊 《水利经济》2023,41(2):18-24, 3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败。通过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体系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等3个范式切入,分析现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不足。结果显示,现有研究集中高质量发展概念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等议题,但尚未有研究阐明水资源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在阐释了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约束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机制,认为应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动态联系,并对可能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水资源资产管理的需求出发,探讨了现行以区域为主体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水行政管理体制,从国家(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河道及流域)、区域、企业3个层面出发,系统探索多元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主体,并从反映水资源资产开发与管理目标、揭示水资源资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水资源资产化水平、决策区域未来产业规划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不同主体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满足提升我国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水平、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水量丰富且水质良好的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其资源优势显著。在新的发展环境和资源约束背景下,如何不拘泥于水电、供水、养殖等传统开发利用方式,而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新增长点,成为当代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考虑的内容。为此,关键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用新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思路来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特殊优势,将其转化经济增长点,形成水经济。基于这种思路,分析了如何再认识水资源优势以及高附加值的利用方式,提出了水资源优势转换的五种方向与发展路径,给出了合理识别和判断水资源的优势及其转化的基本条件以及培育经济增长点所需的支撑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的动态变化。依据水资源资产、负债的概念选取相应指标,构建了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框架,对开展流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进步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水资源理论研究从简单转向复杂 ,研究方法由物理模拟转为数值模拟 ,研究手段也由低级转向高级 ,水资源生产实践由资源供给型变为可持续发展型 ,所有这些变化无不与科学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本文在简述现代科技革命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现代科技革命对水资源研究的影响 ,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资源研究的影响 ,指出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水资源研究将向更广阔、更深入、更完善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选取2016年陕西省各市区农业灌溉水资源相关数据,分析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而计算出陕西省及其各市区农业灌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保障程度,最终总结其存在的空间差异,并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措施,以保障陕西省粮食安全。[方法]选用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分析模型,针对陕西省各市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粮食种植结构及产量和农作物灌溉情况,对陕西省及其各市区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程度进行计算,研究其空间差异性。[结果]陕西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为101.84%,基本上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但已迫近水资源供给紧张的边缘。陕西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关中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P为82.20%,农业灌溉水资源轻度缺乏,属于资源型缺水现象;陕北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P为112.38%,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陕南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P为145.92%,农业灌溉水资源丰富,灌溉耕地能够得到用水保障。[结论]农业灌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农业灌溉用水资源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需要参考不同地区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数值,采取不同的节水策略,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章恒全  方静  杨柳  张陈俊 《水利经济》2023,41(1):1-9, 61
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5个方面综合测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结合水足迹和供需平衡思想测算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压力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面板回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压力正相关,进一步地加入空间关联因素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压力的正向作用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会给邻近省份带来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基于空间溢出视角较好地刻画了各省份内部、省份之间发展需要和资源压力的矛盾,可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上CSSCI、E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时间、作者、机构分布情况以及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主体间呈现合作不够、较为分散的特点;研究关键词可聚类为水权交易与水权制度、水足迹、水资源短缺、农业水价、水资源承载力、产业结构等;水资源管理、水足迹、影响因素、工业用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绿色水资源效率、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