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白晶 《改革与开放》2012,(24):68-69
城镇化水平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那么其城镇化率也越高.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有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建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农村城镇化不仅成为缓解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压力过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新方向.农村城镇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建设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乃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及其效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经济问题;制定生态经济建设的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3.
盛投资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认为,城镇化是目前中国政府努力推动的一个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暂且不谈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是否会带来一些额外风险,先给定政府要推动城镇化,并立足于此,寻找投资机会.那么,如果量化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究竟是城镇化会推动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者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自然会推进城镇化?研究表明,两方面的因果关系都存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相关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测度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旅游经济空间依赖性及新型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城镇化进程表现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收敛性,且这种趋势正处于加速阶段.湖南省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表现为两头稳定、中间波动,以及不收敛-收敛的时间变化特征.湖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城镇化率对当地旅游经济均有较强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且区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处于"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阶段.地理距离因素减弱了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经济因素则强化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李军 《辽宁经济》2014,(3):16-17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诸多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辽宁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也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如果说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那么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则是首要难题.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附着在农村土地利益上的问题纠纷也是最多的,因此,结合辽宁实际,对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问题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赵初 《北方经济》2013,(8):52-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时,在提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的发展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动力支持,对加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白山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对完善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贵州革命老区人口城镇化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如何保持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推进城镇化被看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如何加速城镇化发展,成为人们的重要聚焦点.  相似文献   

9.
人文地理学主要探讨区域内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其发展与人类工业化、城镇化密切相关.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城镇化的表述更符合中国国情,同时我国的城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复合载体,城镇化的国情也得以进一步清晰展现,城镇化的政治影响日益凸显.对于新型城镇化,要科学认识其战略态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新时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也要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步伐,扫除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战略和途径之一.本文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讨和论述,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锋  聂颖 《北方经济》2016,(4):71-73
一、 PPP模式与优势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和社会协调共进的战略决策.我国新型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引导、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进程,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走科学规划的新路.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结构调整的新手段、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化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构建了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青海省1990-2012年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城镇化进程不协调等因素,影响了青海省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开放导报》2003,(4):41-42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 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直接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企业之所以聚集,主要是基于聚集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唯实 《发展》2007,(1):65-66
一、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有效途径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这不仅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取决于城镇化进程.但在这一点上,人们在思想上尚缺乏充分和系统的认识,因而一直延续下来的消极城镇化发展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需要加强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关系的深入研究,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1.27%.与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大中城市却面临着由于人口过分拥挤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如何缓解这些矛盾,加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呢?本文在借鉴国外城镇化道路的成功做法后,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潜力之一.本文以新疆边境口岸为例,从其现状出发,探索和研究口岸城镇化发展的轨迹和特点,提出加快其城镇化发展进程,以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绍史的报告指出,人口城镇化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核心. 专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推进绝不是圈地造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城镇化是给农民市民化雪中送炭. 这就意味着借城镇化来大建基础设施,拉高GDP的路径需要摒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杨清  查祥德 《发展》2006,(2):53-54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也是不可持续的,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解决传统城镇化推进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经济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的城镇化在经济的带动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 "十一五"的高速发展,进入了目前的中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城镇化率达到59.5%,比2005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6.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