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财税体制改革的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三项工作重点和九项任务。其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是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的重点,也是财政绩效的主要体现,务必构建长效机制确保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是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部门预算;通过建立科学的预算收支分类体系,细化预算,明确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支出管理上来,为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求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支出管理新机制,财政支出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部门预算的实施,以及以实行部门预算为契机而进行的细化预算编制、制定科学的开支标准定额和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本文就舟山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当前,“公共财政制度”三项改革正在开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其主要的一个方面,它在我国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的重点,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中央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十分蕈视,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务院领导更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十五汁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行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对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减少预算单位现金使用、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监督、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阳光财政"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新举措。吕梁市于2008年对部分市级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在财政领域推行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给政府审计丁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为了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审计部门首先要认真学习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高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充分理解改革的主要目的及核心内容,在对财政国库资金收付审计中发挥监督作用,进而查找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以财政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财政特别是县乡基层财政,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收支矛盾却越来越突出,财政平衡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预算约束软化,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低效。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寻求一种制度来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制度就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加大人民银行国库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为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集中支付业务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从制度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有效举措。2001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18号),原则上同意了《财政国  相似文献   

9.
《财政监督》2005,(7):45-46
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高效是提高财政监督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的客观需要。我们把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重点来抓,加强了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并根据监督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改革财政管理的措施,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缩短资金在途时间,避免资金沉淀,防止挤占、挪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集中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国库支付制度和预算科目体系两项基础性管理制度基本上是沿用过去旧的做法,弊端越来越突出,必须加以改革。近几年,河北省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很多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积累很多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我们设想,今后改革支出管理制度,要以部门预算制度为切人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财政特别是县乡基层财政,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收支矛盾却越来越突出,财政平衡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预算约束软化,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低效。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寻求一种制度来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制度就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制定和颁发,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对财政资金账户设置和资金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3.
国库管理改革全面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财政》2012,(13):18
自本世纪初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支出实现了由"逐级转"到"直通车"  相似文献   

14.
唐文萍 《会计师》2013,(7):42-4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制度,也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高校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经过几年改革和发展,整体运行平稳、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两级已按中央的要求完成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县级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建设及干部业务素质相对较弱,改革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县级将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要突破困境,推进县级改革必须要有新思路。一、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难点目前,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畏惧矛盾、害怕困难是阻碍改革的主要因素。目前,各县(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畏惧困难的情绪。一些县级财政部门领  相似文献   

16.
《会计师》2019,(1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明了财政改革发展的方向,即立足基层工作实际,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国资国企改革措施、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五个方面,提出做好基层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促进新时期基层财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笔者从多维度下就新时期基层财政资金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是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深化预算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进一步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2000年开始,我国由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陆续实施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从五年改革实践的情况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带来了多方位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出管理效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唐文萍 《会计师》2013,(13):42-43
<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制度,也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高校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经过几年改革和发展,整体运行平稳、成效显著,并且充分  相似文献   

20.
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基础上的国库收付运行机制,财政性资金及时进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采取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取消支付中间环节,使财政资金在未支付到收款人之前一直保存在国库,资金运行过程通过电子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