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5):F0003-F0003
汇丰1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中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升至519,创24个月最高位,为i奎续第五个月回升。  相似文献   

2.
8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连续十个月处于荣枯分水岭下方,并创9个月新低。分项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标大幅恶化,预示制造业活动萎缩;企业存货压力上升,产成品库存上升至2004年有汇丰PMI数据系列以来的高点。诸多信号预示中国经济三季度仍将继续筑底。  相似文献   

3.
9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回落 专家表示,在增长温和放缓背景下,尚无必要出台新刺激政策 近日公布的多项经济指标纷纷出现了增幅回落态势,惹人关注的是,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9月预览值再度回落。在短暂反弹了一个月后,该指数较8月终值回落0.5个百分点。加之近期世界经济的波动有可能进一步冲击中国,当前市场对四季度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减速的预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4.
最新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7月初值升至495,达到五个月来最高值。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温和回升到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宽松措施开始产生效果。然而总需求仍偏弱,就业市场继续承压,因而需要继续加大政策宽松力度以稳增长、保就业。  相似文献   

5.
《商周刊》2014,(7):17-17
3月24日,汇丰银行公布的3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意外降至48.1,低于市场预期值48.7,创8个月最低水平,且连续3个月处于荣枯线50下方。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分析师李衡分析称,3月汇丰PMI数据不乐观在市场预期之内,确实反映了经济下行态势。出口数据持续低迷,去产能的政策持续推进压制了经济。此外,房地产销售放缓,价格涨幅也在回落,  相似文献   

6.
数字     
《新经济》2013,(12):21
49.6 PMI中国5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意外降至49.6,为七个月来首次跌破50关口,结束此前连续六个月(终值显示)扩张的势头,4月终值为50.4。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天发布数据,6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比5月回落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落,创2(309年3月以来的新低。同日公布的汇丰中国6月PMI降至50.1。两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逐渐降温,通胀压力也在逐步缓和。  相似文献   

8.
李强 《商周刊》2012,(22):59-59
中国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多项经济指标暖意初现9月中旬以来,美元指数维持79-80窄幅波动,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却从6.34大幅上升至10月18日的历史新高6.2446。中国外汇占款扭转连续两个月负增长的趋势,月度环比激增1306.8亿美元,使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总额再度创下8个月新高。美元热钱重新流入中国,中国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多项经济指标暖意初现。汇丰中国近日发布的报告称,汇丰中国10月制造业PMI指数初值为49.1,达到3个月以来最高。但同时应注意到,人民币急速升值主因之一,是为应对中国资本外流的加剧而不得不采取的"补血"措施,其长期效果值得怀疑。《华尔街日报》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央行、海关总署等部门10月13日发布的贸易数据、外汇储备数据等数据的分析显示,截至9月份的12个月,约225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中国,相当于去年全国经济产值的3%左右。也就是说,中国近期经济回暖的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升值的程度以及能否成功重建升值预期。但同时,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暂时缓解中国经济"痛苦"的同时也将对低附加值的外贸企业构成严重打击。  相似文献   

9.
叶檀 《商周刊》2012,(23):21-21
在国企改革、收入分配、金融开放等所有方面,已经到了不改不行、不改就不可能有效率与制度红利的程度。目前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利益博奔下,一些地区、行业的改革还会出现倒退。中国经济企稳,但对经济上行不可过于乐观。10月的官方和汇丰制造业PMI数据上升,证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情况在好转,虽然反映中小企业的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仍处于萎缩区间,但49.5的数据离50的荣枯警戒线只有一步之遥,创8个月新高。股票市场已经在炒作四季度的业绩预期,包括水泥、地产、保险、券商、有色、汽车、银行等权重板块纷纷上升。  相似文献   

10.
尽管汇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三个月回升,但仍处在枯荣分水岭下方,显示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仍在继续,并且分项指数中新出口订单骤降,表明外贸形势严峻,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离职     
《时代经贸》2010,(7):50-50
黄碧娟接棒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首批外资法人银行掌门人先后“易主” 汇丰银行(中国)近日宣布任命副行政总裁黄碧娟为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接替翁富泽的职务,待监管机构批准后生效。至此,汇丰、花瓶、渣打和东亚等第一批内地法人化外资银行的掌门人已先后易主。  相似文献   

12.
张锐 《经济》2006,(11):60-61
与汇丰控股金融集团在全球各地利润指标普遍飘红一样,其在中国的收益也再创新高。据汇丰发布的最新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来自中国的税前盈利为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了74%。因此,人们在关注四面八方的市场力量将汇丰送上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宝座之上时,当然不应该忽略来自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5个月以来的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软着陆”、国家统计局方面表示经济将在三季度触底反弹……在经济增速“破八”之后,七月末的中国经济接连出现了利好消息,仿佛愁云惨雾的缝隙露出些微光亮,然而扫去经济阴霾更需要踏实的努力与冷静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吕明元  麻林宵 《技术经济》2022,41(1):88-100
基于201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从产品、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机制,从融合基础、融合应用、融合动力和融合效益4个维度构建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中国29个省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及各省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均在不断提升;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和两极分化的现象,东部地区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近600亿美元,汇丰预期,这一数字将在未来3至5年内翻一倍,2010年海外对中国直接投资超过干亿,按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中国不久有望成为资本输出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视角,探究后发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通过分析梳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明确后发国家制造业适宜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WIOT数据和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技术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为后发国家提供技术溢出机会的同时,通过低端锁定和竞争效应倒逼后发国家制造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加深,自主研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正逐渐显现;由于考察期内自身要素禀赋不足,引进模仿技术路径相比于自主研发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更有利。在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背景下,及时调整技术路径,加大研发投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新社上海近日电。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走势非常稳健,瑞银等金融机构评论说,未来中国的经济政策或也以“稳”为主。 9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初值达到50.5,高于8月的50.2,当月制造业产出、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均保持扩张态势。9月,中国广义货币供给M2等金融数据也总体好于预期。同时,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四则同比增幅继续放缓,由8月的2%下滑至16%,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2013年的GDP增速创下了14年新低,同比增速为7.7%。由于过去两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均低于8%,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改革举措,这样的趋势将难以扭转。进入2014年,先行公布的汇丰制造业PMI数据显示,1月PMI初值跌破了50的荣枯线,尽管这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也明显强化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与此同时,工行与中诚信托的一项涉及30亿元资金的信托计划可能面临违约,也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央行在春节前夕开始大幅放水,也表明央行开始担心流动性持续紧张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锐 《新经济》2006,(5):44-47
最新显示,在中国内地,2005年汇丰实现的税前盈利达3.34亿美元,其中70%以上来自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及上海银行。尤其是在交行股价的疯涨中,汇丰银行持有的交行19.9%的股权已经升值约29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汇丰入股交行的投资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升值280亿港元,总投资收益为170%。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2000年至201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的专利数据,研究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通过断点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始终能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中端技术制造业存在明显的阈值水平,而对低端技术制造业表现为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但过快地推进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降低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有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