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承耀 《经济管理》2005,(15):90-94
中国正走向“小康”社会,其显著标志是“衣食”问题基本解决,“住行”问题成为焦点。实际上,“住”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行”相关。在“公房”改革大体完成之后,“公车”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许,后者改革的难度比前者更过之而无不及。“车轮腐败”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公车改革所引发出来的新问题也让人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2.
陈尧明、金政、卢俊峰在《新华日报》撰文指出:当前,以“有产”和“无产”为重要标志的第四次思想解放,正激荡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观念,促进人们新的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逐渐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是培养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还是培养出了异己力量?是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合法经营、创造,从而占有更多的财富,还是要限制、歧视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这又成为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前进的思想障碍。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回答了这个…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行业的划分中,人们认为,“保姆”是那些来自乡村的“婆婆妈妈”干的,是“低人一等”的活儿。不过,今年的情况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意识中,“奢”是一个贬义词,不论是谁,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染上“奢”的习气,挂上“奢”的招牌,轻则损害个人形象,遭人唾弃;重则身败名裂,毒化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的价值意识当中,房屋已经不再仅仅是避风挡雨的“港湾”,还成为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公共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追求除房屋实体外的一种精神载体的价值属性。然而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当今社会出现的“蜗居”现象就是对这些价值属性的一定程度的否定。“蜗居”现象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无情地摧残着现代人们的身心,它似乎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温馨的“港湾”了。  相似文献   

6.
李扬  黄威 《经济世界》2001,(10):33-36
当“下课”声频频在中关村响起的时候,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让无数球迷爱恨交加的甲A职业足球联赛。 “下课”是甲A联赛“创造”的新词汇。当一个俱乐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当球队战绩不佳、球市低迷的时候,“下课”的总是那些“教头”们。同时,人们又经常看到。一支球队内藏的深层次矛盾,也并没有简单地因为这些教练员的“下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所以,当甲A联赛的“下课”声,突然在被誉为中国高科枝的希望所在──北京中关村轰然响起的时候,人们不免会产生异样的感受。最近,这股风在中关村刮得很猛。 名”教头“ 纷纷下课的…  相似文献   

7.
韩信之死     
这是我在《新智囊》的“笑谈管理”中“读秦汉,想管理”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在谈了“强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弱者的竞争策略”之后,我想在年初的时候谈谈有关“战略”的话题。一提到“战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客户需求、市场定位、竞争分析等等关键词,可本期我要讲的是“战略”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另一面——利益的分配!而“韩信之死”恰恰给我们在制定战略时提了一个醒![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波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前言“吃穿住行”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行”就要有路。所以,自有人类以来,路就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行”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交通运输是人类为克服自然距离的障碍,实现自身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空间位移所进行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可以说,在加快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这个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大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如铁路、高等级公路等)具有投资额大、建设期长、社会效益显著等…  相似文献   

9.
《理论信息》2000,(4):33-34
对“五九”现象,人们已不再陌生:在“贪界”那是很普遍的,意即五十九岁的干部在退休之前很容易“失节”,走上不归路。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六十”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诽谤”一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非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代,官府要在交通要道竖立“诽谤木”,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诽谤木”就类似现在的“意见箱”。可见,官府设立“诽谤木”的目的是广开言路、博纳众谏,以便更好地治国理政。尧舜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诽谤木”是体现其民本政治的实物标本。  相似文献   

11.
二、后二十年“左”的路线与思潮在“文革”时期被“四人帮”发展到极端的地步,但它的影响以及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与桎梏,并没有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而立即消逝。“两个凡是”以及各种传统思想,就象沉甸甸的桎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全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2.
解在哪里?——求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领域,例如数学,“解”是指人们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社会科学领域,例如管理,“解”是指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处置对策。这里,小到平民百姓,中到企业老板,大到国家元首,大家无时无刻不在“求解”。就家庭而言,解的标准是幸福最大化;就企业而言,解的标准是利润最大化;就国家而言,解的标准是福利最大化。在“正向效应”最大化或“负向效应”最小化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呢?这里,就一些规律性的“求解”范式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龙永图 《经济导刊》2009,(10):14-14
提及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人们常这样描述:欧美国家是“世界董事会”,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这些说法当然都有偏颇之处,无非表明中国并不甘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其实中国在愈来愈多的行业中已经成为“世界董事会”,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这三个角色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不同就在于,是制造业发达还是服务外包业为全球领先。  相似文献   

14.
李宁 《新经济》2011,(2):68-71
2011年初,极寒。身处南中国的广州亦只有4℃。可曾被形容“排着队向人们告别”的珠三角主题乐园却不“冷”反“热”。珠三角,这个在最近的十年曾是公认的主题乐园“重灾区”里,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业是一个具有长远生命力的行业,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就致力于解决“住”的问题,而如今对建筑业的定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住”的范围,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息息相关。在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住”所需要的房屋建筑是由建筑业建造的;“行”的基本条件如铁路、公路、码头、桥梁等,也是由建筑业开拓建造的。人类不仅居住、  相似文献   

16.
地球磁极变化的最激动人心一幕是“磁极倒转”事件。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极倒转”事件经常发生。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关于“磁极倒转”周期的文章,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磁极倒转”是灾难逼近,还是杞人忧“地”?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05,(1):31-32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谋取图书暴利来说似乎更恰当。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200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披露,国家发改委已呈报国务院,明年的教材出版发行将打破地域界限,全部实行全国统一招标。教材出版发行的招投标是砍除暴利的“第一板斧”,让人们拍手称快。何时砍下大众图书暴利的“第二板斧”,人们将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8.
张涛甫 《商周刊》2013,(9):102-102
又到“世界读书日”。与形形色色的其他节日比起来,“世界读书日”显得更具有书卷气。读书日是为读书专设的日子,不过,读书如果仅靠“读书日”来拉动,则是一桩很无夸、很扫兴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平日散落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读书兴致积攒到“读书日”这一天才释放出来,突击做一次读书“团体操”。读书应是一项慢跑型的有氧运动,不能靠“突击”或一时心血来潮来打发它。“读书日”作为一个仪式性的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造一个时令的读书运动,而是借助这个公共性的仪式,启动人们的阅读开关,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阅读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召开的世界生产力大会北京阶段会议上,一位来自上海生产力学会的代表说,有关生产力的理论目前尚缺乏基本的体系。确实,世界上没有一门所谓“生产力学”,但仔细一想。这也很有道理。生产力只是人类存在方式的“表现”,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所欲认知的,总是“表现”后面的“本质”,“结果”后面的“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现在已深入人心。但如何促进科技的发展?这才是人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人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倾向于把19世纪工业革命的巨大科技进步视为某种偶然性的“历史突变”…  相似文献   

20.
《财经文摘》2008,(6):9-9
年初的暴风雪灾难,一下子把“铁老大”无情地曝光在人们面前。而其后的大部委制改革,铁道部却依旧岿然不动,又让人们见识了这个部门的“牛气”。当大部委制改革的“汹涌波涛”,随着春季的“两会”渐行渐远时,铁道部改制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