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安定社会.治理天下,他从立法入手,制定汉科(律)。并指出:“孙吴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执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明”、二是“严”。  相似文献   

2.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蜀汉基业;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老幼皆知的历史人物。对于诸葛亮的出山立业,人们往往侧重于刘备的思贤若渴,而忽略了诸葛亮的自我宣传。孔明先生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他的自我推销意识即使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请看他的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本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云云。试想,如真象孔明先生所言,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何必还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广泛地向他的友人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大计惹得刘备来“三顾茅庐”呢?看来,诸葛亮久怀出山报国之意,一直在伺机而动。那么他在出山之前一定会对天下诸候做过…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看电视剧《三国》,深深感叹:诸葛亮深得执行力管理之妙口阿!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创造了以少胜多、大败十万曹兵的辉煌胜利,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蜀军中的指挥权威,以及他日后排兵布阵的规矩。对于诸葛亮来说,刚开始时是既无军功、又没资历,被众将领看作是一介“布衣草民”,要想指挥三军取得胜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矩作为执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军事谋略和今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隆中对》。《隆中对》后来成为刘备集团的总体行动指南,也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命运。《隆中对》在对形势做出全面分析后,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其中的第一步是,占据荆、益,联吴抗魏,形成三足鼎立;第二步是,分别自荆州、益州分兵两路北上,统一中原。  相似文献   

6.
果断授权     
你会授权吗? 《资治通鉴》中有段描述诸葛亮的话:诸葛亮曾经亲力亲为地校对登记册,主簿杨禺面为此劝谏:“治理国家有其规则和秩序,上下各自职务不能相互侵犯。”他举例,有户人家,男仆耕田种地,女仆烧火做饭,他们各自负责各自的工作,家里井井有条。有一天,主人打算亲自去做所有的琐事,结果不但自己累得疲惫不堪,而且一无所成。虽然杨颗以此来劝说诸葛亮,可惜诸葛亮还是凡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感。  相似文献   

7.
两千年前,汉高祖刘邦已懂得“得人心得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战争谋略是:“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其宗旨都是从精神上感化对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商场犹如战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也必须明白“得人心得市场”的经营之道。积极采取攻心为上的市场竞争方略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9.
《科技与企业》2006,(6):27-27
剑门关 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经剑门而六出祁山。他见此处壁高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故在此依崖垒石砌门.建关设尉.从此有了“剑门关”之称。加之剑门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有“天下雄关”之称。  相似文献   

10.
刘备得诸葛亮,如如虎添翼,事业平步青云,蒸蒸日上。而后,诸葛亮又相继组织发展庞统等人。从此,天下开始了长达60年的三国鼎立之势。说来笑谈,刘备论才智不及诸葛亮,论武功比不上关、张、赵,却“黄袍加身“为蜀王,指点江山。  相似文献   

11.
粟丰 《企业天地》2001,(5):47-48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古人对说话作用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历史上,晏子使楚,名扬天下;苏秦善辩,秦得其昌;诸葛亮舌战群儒,刘皇叔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些都是一言兴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外管理》2004,(9):26-28
三年前,他就是”零股份独立董事制度”的反对者(参见本刊2001年第7期封面文章):三年后.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再次对本刊表示:独立董事既做不了”包青天”,“诸葛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志当存高远     
邢志 《成功之路》2012,(7):21-23
近读陈文德所著的《诸葛亮全传》和周殿富所著的《诸葛亮武侯全传》,又联系诸葛亮经历,读解他的《诫子书》、《诫外甥书》,对他的“明志”之说有点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四川成都诸葛亮的武候词有一副对联。意思至今十分清楚。它是说,带兵之将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宽严皆误。这就纠正了治军上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治军就是要“严”;另一种则认为要宽待部下。而诸葛亮认为如果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宽、严”都未必正确。我是非常赞成诸葛亮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15.
贾连庆  贾国军  丛岩 《新前程》2006,(11):70-71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本是无奈之言.因为现实不由得我们选择——臭皮匠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然而碳元素既能组成金刚石也能组成石墨.三个臭皮匠既能顶个诸葛亮,也可能“三个和尚没水喝”。  相似文献   

16.
钱国宏 《财会月刊》2011,(6):I0014-I0014
清末民初文人刘师亮,其拿手好戏是对联与竹枝词。他以此为武器,讽时骂世、嘲官斥吏,作品传颂一时,人称“四川怪杰”、“谐联大师”。刘师亮有一副四字短联,堪称“千古绝对”: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相似文献   

17.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高帝说道:“各位列侯、各位将军,不要对联隐瞒,都来说说这个道理: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呀广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略地,攻占了城邑、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恨,对贤能的人猜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帝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使用他,这便是项羽所以被我捕捉打败的原因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总会计师》2012,(5):156-156
如果选择诸葛亮,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诸葛亮,同周瑜是一个类型。瑜亮并称,恰好说明了二者文学形象的一致。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周瑜式的褊狭,只不过是因为他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逞能斗智的典型。这种逞能斗智,必须占上风才可以得意,一旦失败就会变成周瑜。“三气周瑜”是胜者的张狂,起码不算大度。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岐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五丈原也以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20.
赵普,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大臣、宋太宗赵匡义的治国能臣,三度出任宰相。盛传他熟悉吏事,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次太宗赵匡义与之探讨,赵普说了如下一段话:“《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