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23年,国内就业、收入和消费稳定恢复,受食品和能源拉跌影响,CPI总体偏低运行,核心CPI保持稳定;受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国内投资增速放缓、重要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等因素影响,PPI全年呈现“V”型走势。预计2024年随着消费持续复苏、食品项拉跌减弱、低基数效应支撑,CPI将温和回升。受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美联储停止加息影响,PPI运行中枢将上行。建议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物价低位回升,加强物价形势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着力做好促消费工作。  相似文献   

2.
涨价拉锯战     
《商界》2010,(12):14-15
CPI 4.4% 今年10月我国CPI(居民消费指数)涨4.4%,创下两年来新高,各类商品全面涨价态势愈来愈明显。随着物价调控“国四条”的推出,农产品及日用品价格是否能就此止住疯狂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2011年物价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我国物价总水平高位运行,同比涨幅先升后降,预计CPI全年上涨5.5%,PPI上涨6.4%。展望2012年,总需求放缓、粮食丰收、房地产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猪肉价格上涨周期趋于结束、翘尾因素减弱和大宗商品价格趋稳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但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货币存量及负利率刺激投资、通胀预期增强和资源价格改革逐步推进等因素将支撑物价涨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2年CPI和PPI涨幅将有所收窄,分别上涨4%和4.5%。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分化回调。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判2023年价格整体走势,对于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经济持续复苏趋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个层面梳理和提炼2022年CPI运行情况和主要特点,并阐述影响2023年CPI走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2022年CPI运行主要特征:CPI总体温和上涨、食品价格同比由降转涨、八大类价格上涨、CPI和PPI走势明显分化;(2)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加、经济好转和消费恢复带动市场价格有所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上年翘尾因素影响较小等,将是影响2023年CPI走势变化主要因素。针对2022年CPI运行情况和2023年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加强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5.
李迅雷 《新财富》2009,(9):42-44
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可能不存在因果关系,中国的股价指数与CPI间的关联性也不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等才是“因”,而资产价格和物价都是“果”。在目前没有显著扩充内需的条件下,CPI是否上涨更多将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出口好转,CPI将明显提高,否则2010年仍会是低通胀。  相似文献   

6.
CPI与居民物价感受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PI衡量物价水平变动情况,一揽子商品都关系到居民基本生活。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公众消费意识的逐步提升,群众对物价波动的感受与CPI指数的变动存在差异。本文从分析居民物价感受与CPI之间的差异出发,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质疑CPI     
物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物价问题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自2003年3季度以来,各种商品及服务价格涨声一片,特别是食品和住房价格节节攀升,这种涨势在今年也没有明显下降。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更降至了1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8%;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继续走高,同比上涨5.8%。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受到市场的普遍质疑。而CPI的统计中没有包含房价上涨的因素,被市场和部分专家认为是CPI失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趋势,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当然不会被市场欢迎。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4-2013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CPI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对最低工资标准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主要通过成本渠道影响CPI,即工资提升直接提高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应企业难以在短期内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来弥补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只能提高对应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而促进这一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超发"现象在我国持续存在。然而,长期的货币超发却并未导致以CPI衡量的持续通货膨胀,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之谜"。经典的货币数量论、经济货币化理论以及经济虚拟化理论都曾对这种现象进行过解释。作为对现有解释的一种重要补充,本文基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视角,对货币超发背景下的物价总水平变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以成为解释"中国之谜"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定阶层的居民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针,它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生活费的变动程度,是各个国家通货膨胀的经济晴雨表,现行消费物价指数样本的代袁性、有关各类零售商品结构、服务结构权数的确定等都还不够十分严密,不十分科学,需要借鉴有关发达国家的物价指数资料,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物价指数本身的特性和应具有的功能,以及物价指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现行物价指数加以更新。  相似文献   

12.
张娜 《商》2014,(16):70-70
CPI数据是反映物价变动水平的重要指标。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反映和消除了物价变动的不良影响,使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以充分披露。本文阐述了物价变动会计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物价变动的成因,CPI指数变动下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存在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商业研究》2012,(5):124
<正>尽管我国2011年的物价调控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下半年CPI逐月回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蔬菜、水果等价格依然居高不下。2012年2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就2012年的物价走势接受了记者采访。周望军指出预计2012年价格总水平运行态势将明显好于2011年,2012年CPI涨幅可能明显低于2011年。  相似文献   

14.
一、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物价形势的判断 就短期而言,当前物价形势的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CPI保持温和通胀水平。如果扣除食品和居住两项后,CPI同比增速大致维持在1%—1.5%区间范围,整体表现比较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新疆居民消费价格(CPI)持续高于全国水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过大是主要推手。尤其是食品中牛羊肉价格涨幅偏高,对食品类价格的影响程度达60%左右,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当前情况看,新疆物价形势更为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明显高于全国。5月份CPI同比上涨5.7%,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6%,影响CPI上涨7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贸易》2011,(8):18-18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6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6.4%,涨幅创下三年来新高。对于下半年的物价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未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但是保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在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普遍上涨,并通过物价指数来表示。最经常使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但从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看,资产价格同样重要,它的变化既影响货币需求,也影响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在资产占财富比例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居民消费价格,还应关注资产价格,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22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行,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回落。基准情形下,预计2023年CPI总体平稳,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年涨幅在2%左右,主要工业品价格中枢较上年有所回落,PPI同比涨幅前低后高,全年涨幅在-0.6%左右。2023年影响价格总水平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需持续跟踪关注。建议加强宏观经济与重点商品价格监测预测预警,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物价预期引导,加强价格总水平和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  相似文献   

19.
刘建伟 《中国物价》2006,(11):23-27
2002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出现了新一轮的温和上涨。与以往价格上涨态势不同的是,此轮价格上涨呈现CPI与PPI价格走势相对独立的态势,对此理论界、管理部门将其描述为“传导机制出现了问题”。目前,本轮价格上涨已接近尾声,CPI、PPI价格均在低位运行,值此之时我们对我国目前价格传导机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供社会各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何为CPI     
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