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国际贸易中选择合适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能降低汇率风险,增加交易便利。我国一直以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在货币兑换和外汇汇率波动中承受了不小的损失。2009年,我国正式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选择本币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章将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外界对人民币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人民币将很快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另一种是,如果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速度超过国内改革的进程,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风险。要想赢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开放的资本账户和灵活的汇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还不够充分。健全的金融市场是人民币晋升为储备货币的关键。从历史上看,虽然每个储备货币诞生的环境和动机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海外投资者总是可以买到以这种货币计价的高质量资产(通常是国债和公司债)。以美国情况为例。由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早已越出国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流动而被当做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甚至储备货币使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已经开始行使国际货币职能。但要让人民币走得更远的先决条件,即拥有一个开放的、具有深度和广度、并且能够承受改革过程中带来的压力的国内金融市场。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出路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两年来,随着境内外范围限制的取消和进出口税收及报关制度的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膜的迅速扩大是可以预见的。但其发展必然会遇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状况、汇率波动与汇率预期及境外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不足、我国企业的议价能力不强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政府应在促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快资本、金融项目的开放进程,降低人民币结算成本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对策;外贸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软”实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大幅度地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比例和人民币的国际货币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844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含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逆差4844亿元人民币,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含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逆差9782亿元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减少4925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价,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8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17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11亿美元,初次收入基本平衡,二次收入顺差2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789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顺差2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1594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减少802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胡祖六 《新财富》2011,(12):46-48
跨境贸易结算只实现了交换媒介这一功能,人民币真正国际化,需在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中被广为接受与使用,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追求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的开放是其前提条件,更需与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深化,中国社会的整体改革相互配合。未来,将是美元、“中元”与欧元三足鼎立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功能,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汇率改革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萌芽和发展,现阶段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影响力的提升等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由于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失衡以及"霸权货币"的抵制,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应完善和推广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本土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回流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推进渐进式的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进一步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以东亚货币合作为基础,推进国际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边贸易和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对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按三个发展阶段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及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可能性。认为,当前美元仍应是我国对外贸易首选结算货币,但我国应积极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计价结算,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人民币在远洋贸易中计价结算,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史雪娜 《北方经贸》2011,(9):114-115
资衣项目适时的开放会对货币国际化起到促进作用,鉴于人民币已经在一定区域内成为结算货币,按照“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路径,下一步应着眼于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推广,而这一进程应与正在实施中的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相结合。在以资本项目开放的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的资本输出方式,注重金融市场的深化,同时保持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和投资者资产偏好视角建立了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的随机波动率不断增强,汇率的随机波动率呈周期性变化,外汇市场干预的随机波动率的时变性并不明显;时变冲击响应结果显示,经常账户、金融账户、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动态效应并不明显;非时变冲击响应结果显示,金融账户尤其是证券投资是中短期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汇率可以对金融账户发挥调节作用,但对经常账户的调节作用较差;资本流入的随机波动率不断增强,而资本流出的随机波动率近年来有所趋缓;国内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资产偏好,汇率对资本流入的调节效应强于对资本流出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至今,美元兑人民币已贬值超过18%,在如今人民币预期升值的背景下,这对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远期收汇的出口企业而言,他们的风险和损失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应对货币风险的基本原则可以是尽量降低持有外汇资产的数量,并且尽量缩短外汇资产的持有时间。  相似文献   

12.
《商》2015,(49)
本文利用2008-2015年我国人民币汇率等变量的季度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外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资本外流波动还是资本账户开放度,都对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汇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资本账户开放度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程度高于资本外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渐进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适度控制资本外流的规模与数量与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阐述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研究现状,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情况,分析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新疆本地企业缺乏对货币结算的选择权、中亚国家对人民币的持有意愿不强以及汇率存在不稳定性、石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习惯采用美元结算,以此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认识,提高人民币在中亚国家的认可度,提升新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商业银行清算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8)
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我国基于降低外汇结算风险,减少外汇结算成本的目的,开始逐渐加紧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行动。然而由于国内金融环境不够成熟,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境外流通市场阻塞等种种原因导致人民币境外流通不畅,严重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参考离岸金融市场在美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国际化历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引入离岸金融市场,以提升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规模,打通人民币在境外使用的渠道,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文章主要针对离岸金融中心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助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而人民币结算总规模却不大,收付不平衡问题显现。在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中,大部分地区依旧使用美元结算。产业结构的局限,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人们对优势货币的依赖,境外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都对CAFTA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造成影响。对此,应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金融服务,推进贸易商品结构升级,增强与CAFTA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16.
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其实质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汇率的变化通过影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和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对外贸易活动。现首先阐述了2005年"7.21"汇率改革和2015年"8.11"汇率改革,并分析了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因素,主要有我国外汇供求状况与人民币汇率间的相关性分析;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人民币汇率指数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最后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模型,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和美元指数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该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建立全球经济事务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人民币在国际地位不高,目前在国际市场主要是发挥结算功能,人民币在国际上发挥其储备功能范围极小,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成正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成为我国走向大国经济、提升国际经济地位和竞争力的必要举措。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逐步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提升企业的定价能力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从2013年4月10日起开展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澳元成为继美元、日元后可直接与人民币进行交易的第三大货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境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需求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本文通过分析资本项目渐进开放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利弊,随后指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英 《价格月刊》2008,(4):45-47
在一国对外金融体制中,货币可兑换、外汇市场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紧密相关。笔者认为,我国资本账户的未完全开放与外汇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已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障碍,应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完善市场规则才能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的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以及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与灵活的金融货币政策,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日益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已俨然成为流通中的硬通货甚至储备货币。但是,总体来讲人民币还不是一种国际货币,因为在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微乎其微,主要的流通区域多为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且主要作为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而在国际金融交易和货币储备中则很少应用。总之,人民币目前所能发挥的国际货币职能相当有限,而且多限于周边国家,人民币还处于货币国际化的深入阶段和货币区域化的初始阶段。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国际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经贸往来的扩大和加深,中国加入WTO后资本账户管制的放松,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日趋提上日程。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走向国际化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事业,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可以参照。因此,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策略,是保证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率的迫切需要。本文一方面探讨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相应的评估指标,另一方面也要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