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户籍特征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状态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四种不同户籍特征的劳动力群体——本地非农业户籍、本地农业户籍、外地非农业户籍和外地农业户籍劳动力。根据对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上述四种户籍特征的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逐次上升,而失业率则逐次下降。进一步的经济计量分析发现,户籍特征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市场状态具有显著影响,与本市非农业户籍相比,包括本市农业户籍、外地农业户籍、外地非农业户籍等在内的其他各种户籍特征都不易于使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状态,户籍身份的差异确实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甘吉世 《时代经贸》2011,(18):58-59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关于中国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为缓解我国女性就业压力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对于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劳动力流动方面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性,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劳动力流动存在很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因此,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研究意义更加重大.本文试图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低成本是我国劳动力竞争的重要优势。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体现。本文意在探究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低成本是我国劳动力竞争的重要优势.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体现.本文意在探究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影响的规模非常小。对于全部教育组平均而言,外来劳动力每增加10%,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下降0.3%,工资下降0.65%;对于中低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城市本地劳动力而言,外来劳动力的影响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仍然不算大。另外,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职工工资的影响,要大于对就业率的影响,说明城市本地劳动力对于外来劳动力存在有限的反应,主要体现在降低保留工资,而非放弃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影响的规模非常小。对于全部教育组平均而言,外来劳动力每增加10%,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下降0.3%,工资下降0.65%;对于中低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城市本地劳动力而言,外来劳动力的影响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仍然不算大。另外,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职工工资的影响,要大于对就业率的影响,说明城市本地劳动力对于外来劳动力存在有限的反应,主要体现在降低保留工资,而非放弃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城镇职工失业和下岗,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每年还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经济活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但迄今为止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程度使得城镇就业继续增长,不仅表现为新兴部门就业比重的提高,还表现为非正规就业渠道的开拓,最终体现在就业总量的持续增长。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微观调查的数据,通过对中国城镇就业增长机制的讨论,揭示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创造就业机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村过剩劳动力长期存在的现实,从经济学角度须考虑供求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千方百计开辟更多新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问题;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积累,使之匹配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供求离不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且长期来看,劳动力供求必须由劳动力市场调节。文章从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角度探讨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顺畅农村劳动力流动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不完全的劳动市场,建立了一个短视一搜寻模型,目的是要说明,第一,虽然政府直接干预下的就业率高于无政府干预的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率,但是后者的社会总福利水平高于前者,而且,无政府干预情形下失业者的福利水平不会低于政府干预时在低工资岗位上的就业者的福利水平.这说明政府直接干预劳动市场虽然有可能降低失业率,但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损失,也不利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第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地方保护政策妨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城市居民一般占据了工资较高的岗位,农村居民一般只能找到工资较低的岗位.这种匹配过程达到的劳动市场均衡,虽然有可能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失业率,但不是使得全国总失业率最低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The rise of early retirement in Europe is typically attributed to the European system of taxes and transfers. A model with an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 allows us to consider also the effects of bargaining power and of matching efficiency on pre‐retirement. We find that lower bargaining power of workers and declining matching efficiency have been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early retirement in France and Germany. These structural changes, combined with early retirement transfers and population aging,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rates, labor share and seniority premia.  相似文献   

13.
FDI投资规模的扩大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非均衡状态,同时,FDI通过扩大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对员工的培训和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提高了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外资企业市场化、法制化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手段也对我国的企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薪酬制度的合理化,健全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FDI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姚林如  李莉 《财经研究》2006,32(8):135-143
伴随着每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针对此现象,文章在探讨产业集聚机理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所带来的效应。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若考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摩擦时,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率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差距均可能会出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认为实施《劳动合同法》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调整我国目前被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会严重损害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会增加正规企业的劳动成本,也不会严重加剧失业。但《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社会的最终影响还要靠时间来检验。  相似文献   

16.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技术经济》2011,30(11):68-72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就业体制改革不应忽视内部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吸收了西方劳动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新成果,论述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重新审视了我国以往的就业体制改革思路及其成本与收益.提出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当前深化我国就业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并阐述了若干具体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labour market dynamics, in particular of flows in the labour market and how they interact and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unemployment rates and participation rates, the two main indicators of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Our analysis has two special features. First, apart from the two labour market states –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 we consider a third state – out of the labour force. Second, we study net rather than gross flows, where net refers to the balance of flows between any two labour market states. Distinguishing a third state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labour market flows to and from that state are quantitatively important. Focusing on net flows simplifies the complexit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flows and allows us to perform a dynamic analysis in a structural vector-autoregression framework. We find that a shock to the net flow from unemployment to employment drives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participation rat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while a shock to the net flow from not in the labour force to unemployment drives the rat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9.
工资水平差异是我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动因。运输成本越大,产品的替代弹性越大,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低,劳动力越倾向于在空间均匀分布,否则,劳动力更倾向于迁入工资水平高的地区,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20.
A model of herding behavior in the labor market is presented where employers receive signals with limited precision about the workers types, and can observe previous employers decisions. Both the employer and the worker can influence the signal probabilities. In particular, the employer tries to increase the precision of the signal about the workers type whereas the worker wants to get a good signal, independent of her type. In a two-period model, we derive conditions for an equilibrium in which only down-cascades occur, i.e., the second employer does not hire a worker with a bad history even if he receives a favorable private signal about the workers type, but he follows his own signal if the workers history is g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