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一、五保村的由来五保村,是广西近年来创造的一种农村五保供养的新模式,在农村五保户相对集中的村庄,集中建设五保户住房,对农村五保户进行统一的供养和管理,其基本特点是在比较大的自然村,或者在设村委会的村,专门建设供五保老人集中居住的房屋,实现对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从而形成村中之村,名为"五保村"。广西第一个五保村是钦州市钦南区黄五屯镇屯显村的五保村,起源于抗洪救灾中对农村处境最为艰难的五保老人的集中安顿。2001年钦州市屯显村遭受自然灾害,全村人全部受灾,五保户受灾最重,为了解决五保老人住房难问题,该村共筹集资金近7万元,兴建砖瓦结构的"五保灾民新村",入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引巧  张京 《经济论坛》2004,(24):114-114
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首先,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农村民政社会保障的投入,但其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其次,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采取农村负担的方式与优待金、五保供养经费调整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使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由原来生产队集体经济负担变为一家一户农民负担。各地普遍执行了优待金、五保供养金的乡镇统筹办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五保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税费改革以来。普遍认为五保养老是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安全网络的重要一环。目前对五保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的执行环节。基本是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效果之间的对比研究,缺乏关于政府支撑五保养老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沿革、养老模式、困境和原因、出路等整理、归纳和评述了学术界已有的观点。对五保供养的目标操作化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应将对五保的关注提升到权利和人权层次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县级财政运行状况及其解困之道,界定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优化财政供养人口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本文以湖北2002~2006年60个县(市)财政保障能力跟踪调查数据为例,研究了当前县级财政供养保障中的效率和适度财政供给问题,研究认为:第一,湖北各县级政府具有生产性特征,政府规模明显超过了最适宜的程度;第二,近年来,大多数县人员经费超出了政府最佳承受水平;第三,地方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供养人员以及政府运行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高效、低成本的县级适度财政供养体系和提高县级财政供养能力与优化人员结构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艳莉 《经济论坛》2003,(22):24-24
税费改革为基层五保敬老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河北省迁安市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探索,突出抓了五个环节。1严格审批程序。为切实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市民政局组织各乡镇深入开展了五保对象调查摸底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五保对象进行统一备案,并实行微机化管理。在具体的审批过程中,严格坚持个人申请、村委会及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决定、乡镇人民政府审批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了审批程序,认真做到了“应保尽保”。对于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还要同所在村委会签订《五保供养协议书》,对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并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统一…  相似文献   

6.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而独创的一种保障鳏寡孤独及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带有过渡性色彩的社会救助制度。5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经历了从1956—2002年的“集体互助”模式到2002年后“国家救助”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五保供养制度逐步融入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变。考虑到五保制度自身所带有的过渡性色彩和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制度相似性的问题,该制度的最终走向应被判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补充保障项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五保养老制度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集体供养"和"国家供养"两个阶段。五保供养制度建立和变革的过程体现了两组变化:一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二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卷化"变革。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五保养老的制度要"以保障五保老人的自由发展为方向"、继续推进"创新性"与"内卷化"变革",促使政府行为从部门行政走向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张惠 《时代经贸》2007,(2Z):61-62,64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农村五保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同时五保集中供养比例大幅度提高,对福利院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福利院服务人员在惯性、职业道德、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服务人员和五保老人的角度去分析目前五保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的表现,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提高服务人员积极性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制度,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北地区农村五保供养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未来建设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一项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有特定的制度理念和发展历程。随着农村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保障功能和保障对象上逐渐与"五保"供养制度形成了部分叠加,增加了制度的运行成本。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和整合社会救助制度的需求出发,可考虑将"五保"供养制度的各项功能由不同的救助项目分别承担,逐步取消"五保"供养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研经费“包干制”对于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较为欠缺。基于实验经济学研究思路,构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对中国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产生的政策激励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实施对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起正向调节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包干制”政策初步体现出较强的激励效应。未来在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中应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适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健全柔性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协同与沟通、建立人性化监督审计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科研人员的政策激励效应,促进科研绩效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各种挑战。老年人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异地养老的一系列便利性,满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时尚的养老方式悄然出现。受宏观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现有养老服务质量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影响,异地养老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提出了实现异地养老市场化、社会化,异地养老市场定位要准、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政策上给予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务农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国目前将占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就有失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的最初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民这一群体逐渐分化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三类群体:一是失地农民;二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即“农民工”;三是到目前为止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针对我国务农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务农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强制的医疗和生育险;第二,在务农农民养老保险的设计上,应采取在继续强化现行的农村“五保”的前提下,推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第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深刻认识坚持"两个务必",发挥报告奋斗精神的积极重要性,党员干部要自觉作坚持"两个务必"的表率,坚持克服各种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要完善各种机制和制度,采取强有力措施,抓好党风和作风建设,坚决把党建设好。  相似文献   

15.
“3S”技术支持下的农地整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3S”集成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论述了“3S”集成技术引入农地整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3S”集成技术支持下的农地整理的设想,以期使农地整理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省直管县”改革的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猛 《经济学家》2012,(3):55-58
本文实证研究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乡财政困境具有很大的惯性,其破解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在县级政府尚未完全脱离地级市管辖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县乡财政困境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在基层政府存在财政困境的情况下,压缩其经济建设支出,财政困境将进一步加剧;推行省直管县改革,县域经济增长及其波动的变化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应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邓小平在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中关于反“左”防右的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不能片面的、超历史的、固定化地理解这一论断。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论述与实践予以完整把握。反“左”防“左”是带引号的,是指极左,不要将其变异化为反对进步的、革命意义上的左,变成以右反左。有的学者反对刘国光提出的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右的论断,其理由文不对题,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刘向明  杨智敏 《经济地理》2002,22(2):241-244
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的优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实行旅游扶贫的政策,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中央要求中西部地区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旅游扶贫”呢?本文从怎样理解“贫困”;旅游扶贫是否一扶就灵;旅游扶贫与政府的关系;旅游扶贫与可持续性发展;旅游扶贫与创新等五个方面对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旅游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扩张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土地闲置、资源浪费,致使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房地产税,作为调节房产和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理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房地产税的改革方向应为: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条件下,通过合并部分税种、完善部分税种的课税要素等措施来适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满足地方财政的正常开支,另一方面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增强其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抑制对土地资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房地产的过度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