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筝乐是经过长时间断流后又一次复兴的筝乐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与陕西的地方音乐紧密相关。《行者》是魏军以陕西地方音乐中的西安鼓乐为音乐元素创作出的一首古筝协奏曲,该作品在整体上体现了西安鼓乐《婆罗门引》的音乐风格特征,并用现代作品的形式展现出传统古典音乐的文化内涵,以一种不同于以往陕西筝乐的面貌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创作出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包括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艺术歌曲、群众性歌曲,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地域性等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不同区域的音乐都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在挪威的音乐中,融入较多的民间歌曲和舞曲性,作品多结合当地的民族创作题材,以及与其地理位置相关的事物形象,音乐以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的作品为代表,以他的作品《培尔·金培》组曲为例,多处描绘不同的水的形象,体现出挪威音乐较强故事性,并且展现出挪威音乐的民族歌舞性,通过各种创作手法展现出挪威音乐特有的民族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古筝音乐欣赏,是关于音乐的一个具体类别的欣赏。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所感知到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出的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再创造音乐的演奏家发生思想感情交流,这样才能开启音乐的大门,登堂入室,一窥音乐的奥妙。  相似文献   

5.
《罗马的节日》是意大利作曲家莱斯比基《罗马三部曲》中题材最具特色,素材最为丰富的作品,准确了解莱斯比基在此作品中的创作特征,对教学与创作都大有裨益。通过对作品中格里高利圣咏、民间曲调和各类舞曲三类主题进行分析,可见这些主题虽各具特色,但皆非单纯为了技法而出现,而是与音乐内容,即罗马本身浓重的宗教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佐证了作者有着深厚的民族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6.
古筝是一种表现力十分丰富的民族乐器,审美教育是古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长期以来,“重技轻美”的现象一直影响着古筝的教学。文章主要论述了音乐审美在古筝教学中的意义,并探讨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电脑音乐创作与传统音乐创作各个层次的比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电脑音乐创作相对于传统音乐创作的优势。电脑音乐制作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演奏和制作方式,使更多的作品能够得以最终实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音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其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将斯拉夫民族的情感贯穿于创作生活,尤其是波兰民族性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波兰民族的高昂激情和热烈情怀强烈地流淌出来。这些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之中,在这两类作品中,他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极富个性的热烈高亢的旋律因素,具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从而使作品浪漫热烈。  相似文献   

9.
在经过中西文化交融的磨合之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逐渐成熟长大起来,国内的钢琴艺术家们更进一步探索着钢琴的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时代性与民族风,都在让中国的钢琴更中国化,在内质中国化的基础上,覆盖于其上的外衣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作曲时对织体采用的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写法、演奏时的琵琶和古筝技法、大量的滑音等等,无不表现出中国钢琴创作在深入探索中国风格的行程中又发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维多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是当代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在他多年的创作道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前奏曲和赋格》创作于1972年,是作曲家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论文从作品的复调思维入手,分析和总结作品运用的多种对位的方式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桑弧作为现代电影艺术家,深知电影创作的合作性,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合作对象,获得较大的成功,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选取桑弧与朱石麟、张爱玲以及王炼的合作,考察桑弧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剖析其电影创作的艺术特色,揭示桑弧艺术创作的变化及桑弧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并从侧面勾勒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和简·奥斯丁虽然身处不同的文明系统,不同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但她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她们各自高超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让她们那曲折、美丽的爱情和婚姻故事震撼着一代代女性的心灵,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着力于分析两位女性作家作品中赋予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原因,重点分析她们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社会氛围方面的不同对她们的创作之路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不但创作了许多艺术质量上乘的乐歌作品,而且在我国近代新音乐萌芽之际,针对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发表了一系列极具现实意义的音乐批评言论,其主要观点有:立足"文艺救国"的音乐批评观念;立足于中国传统"国学"的音乐批评理论;"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人格教育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指导和促进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斯克里亚宾的《第五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08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作者探索“神秘主义”思想表达的创作期,对后期创作具有转折和开创性意义。通过对该曲的创作背景、音乐本体、美学特征的分析,明确了该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从而揭示斯克里亚宾从浪漫主义走向“神秘主义”的过程,以及该研究发现的实践意义,以期为演奏者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提供更多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唱本,它的作品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歌词,尽管它的乐谱没有流传下来,但从诗歌本身来看,《诗经》主题丰富、韵味悠长、表现手法精湛,作为先秦时期一种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对当下的流行音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周煜国创作的协奏曲《云裳诉》,是一首极致凄美的音诗画篇,曲调运用了陕西音调中的"碗碗腔",凄凉哀怨。期间在弹奏手法上将古筝独特的古典韵味与优美的钢琴伴奏相结合,创作出一首极致凄美的古筝乐曲——《云裳诉》,本文着重阐述其乐曲的创造背景,结构特征及作者对演奏技巧的弹奏。  相似文献   

17.
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钢琴音乐领域中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自译作品时,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从主题到写作策略、创作特色,对原作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动,呈现出了与原作不同的风貌。正是这些变化在另一种语言中为原作找到了后起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激情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他的《黄河大合唱》及《第一交响曲》,气势恢宏,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作品凸显冼星海大众化、民族化的美学思想和服务于时代要求的音乐观。  相似文献   

20.
谭盾音乐的深远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盾是逐渐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他的早期作品,明显地带有欧州晚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风格的痕迹,大致上没有脱离传统的观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谭盾赴美国学习,创作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作品的体裁、形式、手法各异.但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近年来他一贯追求的创作原则:无限提高音乐创作中材料使用的各种可能性.他的音乐更加接近自然和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