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新乡贤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和坚强力量。从历史上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对古代“乡绅之治”的传承和超越,传统乡绅和新乡贤在主体特征、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新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基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和自身乡土情怀的推动。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从个体层面来看,新乡贤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角色定位不太清晰;从社会层面来看,新乡贤社会认可程度较低,保障措施比较匮乏;从制度层面来看,新乡贤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从增强新乡贤自身建设、激发新乡贤参与动力和健全新乡贤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开启乡村治理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通上达下”作用的乡贤群体,在时代的洗礼和号召下已经转变为当代“新乡贤”,并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不断贡献自身力量。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新乡贤在促进乡村治理、推进三农工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创新乡村文化、巩固乡村主体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乡贤队伍的前提下,新乡贤通过乡贤组织助力公共事务、德法并举构建乡风文明、资本统筹促进农业发展、乡土重建弘扬乡村文化、知行统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推乡村振兴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发展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新乡贤文化"的概念。在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新乡贤与新农村发展新动能"全国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于是,新乡贤这个模糊概念逐渐变得  相似文献   

4.
新乡贤与乡村治理:地区差异、治理模式选择与目标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完善乡村自治,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社会整合,激活乡村慈善。中国长期的乡绅治理传统、浓厚的乡土情结与丰富的新乡贤资源使新乡贤治理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只有对不同地区新乡贤资源与乡村社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实现新乡贤资源、乡村社会结构与新乡贤治理目标的有效耦合。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新乡贤治理并不能代替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也具有地区与功能局限性。只有进一步加快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为新乡贤治理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农耕文化。乡村体量大、治理难度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提出更高的治理要求,新乡贤是对传统乡贤的继承与发展,对乡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湖北省松滋市等地调查,采用嵌入性理论,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建议,提高新乡贤治理参与率,使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君 《农业经济》2020,(5):78-79
新乡贤发挥作用,是农村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实现新乡贤对于乡村治理的合理"嵌入",必须充分利用新乡贤的优势,清除新乡贤治村的障碍,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撬动乡村产业、组织、文化、生态振兴的核心引擎,乡村人才振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因此必须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新发展阶段,产业、组织、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振兴,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人才、基层管理人才、新乡贤、绿色农业带头人等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就地取材”强内助,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善用新乡贤、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筑巢引凤”增外援,建立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乡村振兴为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粗犷式管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农村缺乏环保风尚,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等。因此,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契机,各个治理主体相得益彰,形成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头。地方政府应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智力支撑,新乡贤引领保护环境风尚,培育智慧型科技型农民地位,倡导科学、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从乡村社会涌现出来的或与乡村社会存在密切关系的社会贤达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后脱贫时代"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优势,分析了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沟通、监督制约、扶贫资金监管、激励机制、扶贫模式等创新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好评如潮,各地政府鼓励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乡贤,一个模糊的名字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新乡贤参与振兴乡村、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里重要一环,基层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前提。因此,"请贤、招贤、留贤"要成为各  相似文献   

12.
推进乡村治理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之一。新乡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对于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背景,以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乡贤作为研究对象,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为新乡贤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寻找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岩  杨丽 《农业经济》2022,(6):35-36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乡村已向现代化乡村逐步转变,但在乡村治理方面,还未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村庄空心化、边缘化现象严重、人力资源流失、乡村治理主体能力下降、制度失灵以及乡村精神文明缺位等。面对困境,新乡贤能够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激励情感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本文理清了新乡贤和乡村治理之间的内部关联,剖释了新乡贤的丰富内涵与现实价值,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策略建议,进一步强化新乡贤参与村治功能,走出乡村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4.
周莹 《农业经济》2022,(4):56-58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张琴  肖芒 《农业经济》2023,(5):55-5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重建、土地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变迁。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乡村产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诸多现实困境,并提出建立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农业要素运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多元化治理体系建设等提升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和乡贤文化已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和乡村治理传统,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时代价值和典型意义。新乡贤在民情联络、矛盾调解、道德引领和话语宣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动员、项目推动、情感维系、身份强化,吸纳和动员新乡贤返乡。  相似文献   

19.
付婷婷 《山西农经》2024,(2):150-152
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农村产业转型、促进农村智能化发展与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此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河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8个省区市一号文件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区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包括乡村建设、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守好农业底线等5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河北省推进乡村振兴还应促进农业农村绿色生态发展、完善农业农村支撑体系以及丰富农村新业态实现开放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