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正能让大多数中国人一起纠结、闹心的事情不多,但其中一个当仁不让,那就是买房还是不买房。有的时候,买不买房还不是你一个人的事,网上流传的"丈母娘择婿的N条标准",哪个版本也不能缺少"有住房"这一标准。想想也是,女人找夫婿是"第二次投胎",既然这次"投胎"可以自己说了算,为什么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其实,"买房子"不仅是中国人的情结,世界各国都差不多。美国舆论研究所主持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2002年美国人对投资品选择的意愿是:房地产50%,股票18%,储蓄16%,债券为13%。可  相似文献   

2.
能让大多数中国人一起纠结、闹心的事情不多,但其中一个当仁不让,那就是买房还是不买房.有的时候,买不买房还不是你一个人的事,网上流传的“丈母娘择婿的N条标准”,哪个版本也不能缺少“有住房”这一标准.想想也是,女人找夫婿是“第二次投胎”,既然这次“投胎”可以自己说了算,为什么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相似文献   

3.
家族宪法ABC     
中国有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多第一代企业家能够叱咤风云,把家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对传承之事束手无策。家族企业的传承,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如何培养子女乃至建立整个家族的价值信念,如何将事业发展成百年老店?让我们看看那些"家业长青"的家族是如何做到的。你可能知道大型体育用品超市迪卡侬和建材超市乐华梅兰,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两家知名的法国公司都隶属于同一个家族——穆里耶兹家族。  相似文献   

4.
吴思 《走向世界》2012,(9):60-61
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因契合时下三大关键词:爱情、婚姻和房子,霸占了无数观众的遥控器与电脑,也使刚需婚房话题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在一门户网站进行的婚房调查过程中,类似"无房不嫁"、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的观点遭到很多网友的驳斥.不过在关于"你是否会为婚房‘死磕’"的微博投票中,仍有近2成女性表示会为婚房"死磕到底",而有3成男性则表示结婚前必须先买房,仅有少数人赞成裸婚.房子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小夫妻爱的城堡.所以爱情是必须的,婚房更是不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5.
当你匆忙迈进2011年的门槛时,可曾想过刚过去的2010年给你留下了哪些启示?什么商品最受欢迎?什么市场最有"钱"景?哪种投资最受追捧?有多少人想买房?房价还能降吗?人们最担心什么,最关注什么?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周刊》2012,(41):56-57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  相似文献   

7.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摘自32岁的已故"复旦大学抗癌女教师"于娟的"癌症日记"。  相似文献   

8.
何辉东 《新财经》2007,(4):100-100
中国人相互见面时有一句问候语:吃了么?当前,这句问候语却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你买基金了么?买基金仿佛成了一  相似文献   

9.
    
任美华 《东北之窗》2008,(20):29-32
在上海、深圳、北京等许多一线城市房价有所回落的情况下,大连房价却一直僵持不下。"买还是不买?"这一话题一直令大连大多数的工薪家庭备受煎熬。王飞就是这样的人。从2004年的下半年开始他就一直在筹划自己的置业计划。他先是在和平广场附近某封闭小区看中了一套商品房,面积为80平方米、价位在4180元/平方米,交通条件、小区配套等各方面都不错,但由于当时手头资金紧张,王飞犹豫再三,还是暂缓了买房计划。2006年,当他再次计划买房时,却猛然间发现按当初的价位,只能在泉水、南关岭一带买到房子,无奈中,王飞的购房计划又推迟到了2007年。但现实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到如今,同样的价位只能到金州、旅顺、开发区等县区板块买房。而从区域房价的变化来看,仅仅在两三年以前,包括中山、西岗、沙河口这市内三区,5000元左右/平方米的房价尚有迹可寻,但到了2007年,市内这三区已很难找到价位在6000元以下/平方米的商品房价。在观望和等待中,越来越多的人一再错失最佳的置业机会,并与自己心仪的地段、价位、小区渐行渐远……他们中,有高房价挤压下的"啃老族"、有"中心城区工作、周边城区探亲"的周末迁徙族、有想实现"一碗汤"亲情距离的置业未果者、还...  相似文献   

10.
特别关心外人对自己形象的看法大概是中国人处世哲学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吧。我到济南近两年时间了,现在仍然还有不少中国朋友不厌其烦地问我这样一些问题:"你对中国的印象怎么样?你喜欢济南吗?在中国生活习惯吗?……",开始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感到很不理解,人们为什么不问我熟悉的英国的问题却问一些对我来说陌生的中国问题?久而久之我悟出了一些道理:一方面,中国人谦虚好学,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近年的开放已使中国人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接触的人大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猎取一些世界知识对他们而言随时随地都易于翻掌。所以,他们想从我这个"老  相似文献   

11.
采访盛军博士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思维有点怪,当人都不看好国企的时候,他却觉得国企正是发挥个人才能的最好天地.当记者与他探讨他从事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时,他却大谈"生物中药".当记者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时,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领路人,他却出语不凡:"我的理想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真正搞出点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在一次中央媒体组织的关于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座谈中,他又出语惊人:"冥冥之中,我就觉得东北肯定要有所作为.二十年前看南方,二十年后看东北……"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住房条件的改善。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买房装修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大的事情。然而,对于有过装修经历的人来说,"装修的烦恼"让"买房的快乐"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17日,就在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不可能让百姓都买房”的“豪言”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份题为《“中国不买房联盟”倡议[全体总动员]》的帖子吸引了众人的视线。这个号称由“海归精英”发起的联盟在倡议书中写道:“‘中国不买房联盟’是个过渡时期的产物,我们的下一步是成立‘中国购房者联盟’……‘中国购房者联盟’的理想是‘人人有房住’。我们的基本目标1个月内有10000人签名参与。如果这个目标达成,我们希望3个月内有100万人签名参与。我们的任务:(1)揭露房价永远上涨的谎言,三年内不买房;(2)我们将在中国不买房联盟…  相似文献   

14.
王晓明手上有5套房,他说,"如果有机会,我还会买房." 但从"4·17新政",到"9·29五项措施",政策已经一步步卡住了他买房的步伐:首付提高、利率提高等稍稍抑制了他买房的冲动.  相似文献   

15.
"女人,你的名字是什么?"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香港金像影帝周润发在《秋天的童话》一片中曾说过:"女人,你的名字是茶煲(trouble)。"中国内地则流行一句说话:"女人能顶半边天"。对一个计划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的企业来说,中国女性对他们又有何营销意义呢?自1978年经济改革之后,中国已慢慢地从一个中央计划经济转化成一个市场导向的经济。随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更进一步对外开放。在13亿的人口中,女性达到6亿2千万,约占总人口的48%;而在20至50岁这一个年龄组别中,女性人口约有2亿5千万。无可置  相似文献   

16.
张海宁 《新财经》2000,(1):58-58
信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人想到通过银行贷款买房买车买电脑,凶为这样可以超前消费,用别人的钱买自己的东西。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信用卡。假如你有信用卡在手,而旁边又有银行或者自动柜员取款机,那么你可以向银行借钱,也就是说,透支你的信用卡。可能是由于观念的缘故,我们当中很多人不大习惯于透支,只把信用卡当成一个电子钱包用。那么美国人是怎么看待信贷、怎么利用信用卡的呢?  相似文献   

17.
双春闰月,狗年金婚。为了讨吉利,很多新人早就准备今年结婚,而民间关于去年"无舂"、"寡妇年"的说法,让许多原定要结婚的情侣又纷纷推迟到今年。很多已经迈入婚姻殿堂的上海人都曾有过同感:婚纱是最美的消费,婚宴是最累的"秀",买房是最重的负担。这三重"最"已经成为许多新上海人的共同感受。  相似文献   

18.
媒体速览     
【日本:现在正是买房时】"全部售罄"的标识在东京几个楼盘的销售处亮晃晃地贴着。瑞穗证券公司分析:"地震之后,人们开始时不愿意购买靠近海边的高层建筑,但半年以后便改变了看法,只要对海啸、地震有预防措施,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购买这些地方的房地产。"购房在今年已经成为日本的一大特点。这里面有最近房价在下调的因素,也因为今后会调高消费税税率,很多人愿意在提升税率前,早些购买房地产。毕竟税率一提便是5%,那是个不小的数字。  相似文献   

19.
一些人到了海外,心灵深处最需要的那种精神的充实感会突然消失;一些人投资买房,却只能坐吃山空;一些人连一个基础工作都找不到,不得不委屈自己从零开始,甚至靠社会救济金生存。国外不是天堂,更不是获得幸福的保障。生活是否幸福,不是你拥有物质的多少,也不是你可以远离雾霾多远。  相似文献   

20.
澳洲中介眼中的中国买房客:干脆、阔绰、成群结伙、寻求安定感,但考虑不周"David,给你一个月的假期留在北京,好好学习一下Chinsumer的心理!"已经3年没有放过大假的澳大利亚房地产中介客户经理David听了老板的话,心花怒放。"Chinsumer",中国客,Chinese+consumer(中国人+消费者)的简称,专指那些在海外疯狂购物的"中国扫货者"。2013年3月,在北京的一次海外房地产推介会上,来自澳大利亚的David和他所在的公司遭遇来自美国、欧洲同行的挑战,共有47个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