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共荣的必然要求。基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内涵,结合"人地钱"要素分析,剖析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受城乡发展理念滞后、要素流动不畅、产业发展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工农互促全面融合的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协同推进城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乡数字鸿沟会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市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乡数字鸿沟与乡村振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且短期内表现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中长期这一负向影响有所减弱。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有效地弥合城市与乡村数字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探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负向影响也更加明显,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振兴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能力较弱,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准确评价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是政府采取有效举措的前提。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构建起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6个三级指标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并创新性地使用四川省乡村振兴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三个方面;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断点”现象。最后指出,可通过完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监测机制,设立动态化、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补全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短板以及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等措施,助力四川省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建设遵循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民众参与的协同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持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互融互促发展机制,基于居民需求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面临进城务工人员尚未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环境、特色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资源紧缺、城乡融合发展效度不高等问题,应当着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振兴特色产业助推农村创新发展,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全面振兴,协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创新“地方性”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对河源市2006—2021年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河源市城乡融合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河源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河源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自2006年以来稳步发展,并且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当前影响河源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人均城市道路面积里程、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以及人均城市公园绿化面积。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完善城乡融合机制、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改善农村软件硬件设施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河源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适合于构建战略耦合机制。两者之间耦合机制的构建是由当前的现实困境所决定的: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与城市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农村村域内资源要素短缺与利用不足、城乡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为解决战略进程中的问题,实现乡村和城镇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其关键在于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引导人才、资源、技术等延伸至农村,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板,推动乡村发展与全面振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城市病"、环境问题等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促使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产生变化,教育信息化由此而生。在乡村地区实现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乡村教育实现优质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有时日,虽然获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乡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不健全等。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教育公平,文章尝试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现在基础设施配置、管理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强化等方面还需要改进,从而提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立学校信息化部门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促使乡村教育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乡村教育向着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特征及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前,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特征是:农业基础薄弱,仍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以下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兼容性高的特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通过梳理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以山西省三个典型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为例,从以企业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社区主导的“城乡融合+休闲农业”振兴模式、政府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等三种模式总结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城乡发展良性推进中的症结性问题.通过从城市偏向理论的视角对城乡差距的形成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偏向与城乡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城市偏向政策是中国城乡差距形成的本质原因,且回归结果显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等存在显著的城市偏向.为此,城乡差距问题的消解,应立足于“乡村本位”的价值思考,摒弃“城市偏向型政策”,建构“包容性”的城乡发展政策,才能有效达成城市与乡村社会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设施、基础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又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中选取了自来水普及率、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中小学生师比及新农合参合率等指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问题,认为河南省城乡基础设施、基础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一样,差距明显。因此,政府在发展公共服务过程中应有不同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新趋势。在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重点工作,其不仅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而且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是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让农业与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长春市也一直把农业强市作为发展的目标。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长春市更要下大力气解决种植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农产品品牌不响、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要加大气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在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被赋予了重要性和时代性的内涵.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阐述财政支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调节的内在机理,发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农民需求偏好的表达机制,有助于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并最终实现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间的差距有日渐拉大的趋势。因此,如何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立足于陕西,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通过将陕西与全国其他省市和陕西内部地区进行公共服务投入产出效率比较的方法,分析了陕西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发展好了,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需要总结分析各地的实践做法,分析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计策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区,且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于一体。无论是成渝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来成渝地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不断持续深化。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既是成渝地区改革的重要主题,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基底。协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强化规划和方案落实机制,激发多主体积极参与,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示范为引领,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村金融不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肃省农村金融存在体制发展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村金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乡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基于此,适时提出加强党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激发农村金融支农活力、创新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发展农村绿色金融、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推行农村文化金融等发展路径,全方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高度重视和美好愿望。而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极具创新性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出发,梳理旅游精准扶贫的定义与相关理论,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1—2016年四川省的GDP和旅游收入两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和单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扶贫效果的差异,对四川省的旅游精准扶贫提出相关建议: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发展高端绿色产业;创新旅游消费模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方法/过程运用横向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全面系统分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滞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稀缺等问题。结果/结论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加工率纵向融合水平低,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的横向融合不足。未来应重视借助新技术和互联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提高价值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