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催生金融新常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常态下银行加快推动经营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朝哪个方向转型?如何实现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每家银行都应该把握共性、突出个性,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路与安排。笔者借鉴国内、国际成熟银行的经营实践,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分析掌握金融新常态特点,明确了转型的任务与目标。金融常态有三新  相似文献   

2.
在资产负债"双脱媒"成为金融新常态一个重要特点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积极求变,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提出了转型发展中的"八个更加注重",明确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结合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3.
自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低于8%,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应如何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更好地为经济新常态服务,从而形成金融新常态?本文就此基于1980年~2011年历史数据,概况出我国金融发展经济适应性的三个特点,进而探析了我国金融发展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10月31日,以"新阶段、新改革、新常态"为主题的"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到场嘉宾有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学者专家、行业协会领导、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金融机构负责人等,论坛就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以及其对传统金融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阐述,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由部分嘉宾演讲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阐释了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认清金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对地方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谋划好下一阶段全省金融工作,发挥金融支撑经济新常态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大逻辑,是一种"转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同样需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转型中发展,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如何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增强动力、释放红利?一方面是"提质增效"。金融业应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是中央高层给当下经济增长状态的新的诠释.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欠发达县经济发展现状,以此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逻辑起点,阐述了如何从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财税改革方面抓住全国经济转型的机遇实现新发展;如何在经济增速、结构、动力都发生变化的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强化金融支持,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提出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带来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8.
高广春 《银行家》2015,(2):84-87
时下,对于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判断,"新常态"已成主流说法。那么,对新常态下房地产金融的运行态势该如何看呢?用两个关键词概括之,其一是"去化",主要是指去房贷规模化,降低房贷增速和房贷在信贷配置结构中的占比。其二是"结构化",主要是指房地产融资的直接融资化、房贷证券化和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常态"大逻辑,怎样认清大势?经济如何提质增效?改革将有哪些新动向?对于这些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也将开启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大幕。可以预见的是,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将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机构更加优化,发展前景更加可期。新常态下"不变"与"变"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新常态",但"新常态"并不等同于经济下行,而是一种"转型"。  相似文献   

10.
《金融论坛》2015,(4):82
2014年以来,美国经济步入复苏的轨道,美联储正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欧洲、日本经济尚未走出危机后的阴霾。作为新兴经济代表的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过去已有下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在中国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新星。在经济新常态且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金融教育将会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与挑战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将会带来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经济的"新常态"催生了金融的"新常态",银行业发展将告别10多年两位数爆发式快速增长时代;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也将更加频繁暴露,守住风险底线仍将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银行传统的盈利空间日益受到"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和"资产业务不断萎缩"的"两头挤压",单纯依赖存贷利差的粗放式收入模式难以持续。系统研究新常态下涌现的新机遇,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业务的新发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我国当前经济的"新常态"即: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偏宽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管理、经营状况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将具体  相似文献   

13.
<正>新旧交替皆有过程,新常态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来,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而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进行全面描绘,九个方面的表现为金融工作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最终服务于新常态提供了科学指导。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增强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号召,强调完善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普惠金融自2003年提出以来,一直深受业内人士关注,不仅全国性商业银行轮番出台政策、亮出"招数",中小银行也非常重视,力求分一杯羹。而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城市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促进普惠金融社区服务大众化,使其更具创新力,一直是业内非常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前言: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有阶段性差异。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欠存量、补增量"的双重压力。本文以西双版纳州为例,探析如何发挥边疆欠发达地区金融与财政组合功效,实现调结构、稳增长、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新常态"下边疆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一)"新常态"下边疆欠发达地区经济运行情况新常态下,边疆欠发达地区以往粗放式的发展难以维续,经济增速告别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大分化"的"新常态",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复苏也加剧了全球货币政策周期,全球股市、债市、汇市以及货币格局的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格局在动荡中加速变化,随着2014年美联储启动QE退出程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货币政策正在转向,从而步入"后QE时代",而这也标志着2015年乃至未来几年时间里,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要迎接新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大周期调整。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赖以运行的血脉.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金融系统如何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并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企业界、学界及政界都非常关心的课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以来,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的空前重视,欧美等成熟经济体均强化了对金融的监管,许多经济学者也纷纷开展将金融因素内生于经济模型中的理论研究,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金融因素目前对实体经济的主导,甚至绑架性影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人民银行分支行,要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阶段性特征,找准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引领金融部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当前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出现的高频词。当前,创新不仅是现代企业提高和保持竞争力的基石,也是商业银行在同质化竞争格局中突围并形成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唯一出路。中国银行业面临"四化"挑战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趋于稳定,经济转型态势明显,去年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几次提到"新常态",即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第一次对新常态经济的特点、增长动力,发展方向等等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基本形成"新常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从"机遇"与"挑战"两个视角来认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何谓"新常态经济"从字面上来看,对于经济发展,"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