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父亲是开拖拉机的,在工地上帮包工头运材料。一天,他上工地运槽钢,一个工人(与我父亲认识但不是装卸工)主动帮忙,站在拖拉机后面指挥我父亲倒车,我父亲倒了一段后,他喊再倒一点。他没有意识到后面已没有退路,我父亲也不知道,刚一倒车就把那个人撞倒在墙上。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处理说我父亲要负全责。我想,虽说我父亲的责任很大,但那个人不是装卸工,指挥倒车应该清楚自己所处位置的危险。请问,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工地包工头是否应该负连带责任?读者陈丽晋陈丽晋同志:您好,鉴于您对该事件的陈述较简…  相似文献   

2.
《对外经贸财会》2007,(9):57-58
一、没有成功经验的老板 如果你的老板在商海已闯荡多年,经营过的企业少说也有四五家以上,但却没有一次真正成功的,他还经常沾沾自喜地说:“我经历过太多事情了,像我这样垮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也不多,毕竟我有我的独到之处。”那你就应该考虑自己的选择了。是的,他是有独到之处,能够连续几次从失败中再站起来,的确不是一件易事。相反,若连续数次都未能成功,想必他个人也有某些重大的缺点。若你的老板属于此类型,那你就必须仔细探究他多次失败的原因。一个没有成功经验的老板,你怎能肯定他这一次一定会成功?除非你能替他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3.
侯正光 《浙商》2013,(7):17-17
任建华,我很欣赏他。他的步履总是比别人快一点,他是一个行事低调但却充满自信的老板、他常说:“在中国,我是唯一经过国家认定的‘老板’”,  相似文献   

4.
杨柳 《商界名家》2005,(10):62-64
搞家族企业研究的总喜欢讲“两顶棒球帽”的故事。一家百货公司的老板煽动他的儿子乔治来公司工作,试试商海的深浅,乔治“呛水”了,他没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于是,父亲戴上一顶写着“老板”两个字的帽子,解雇了乔治,跟着,他又戴上一顶写着“爸爸”两个字的帽子,说,“乔治,我知道你刚刚被开除了,别担心,我跟妈妈会竭尽全力帮助你的。”  相似文献   

5.
藏品里淘金     
有一日,在上海浦东邮币卡市场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起他们市场内的陶老板,从一个身无分文、对收藏品完全不懂的行外人,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做得有声有色;他的经营场所也从当初过道上一个1.3米的小柜台,发展到现在10多平方米的玻璃房……陶老板的创富过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之处,但也颇可圈可点。想创业的读者朋友们,也许能从陶老板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迪。2000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陶老板听朋友说,浦东有个邮币卡交易中心,让他到那里去看看。他在交易中心转了一圈后就决定入行。因为头次生意失败欠了债务,陶老板当时连吃…  相似文献   

6.
小城故事     
超过订数“好啊,让我头痛的那个供货商的太太一下生了三个小子,活该,这回也让他尝尝一个人得到的货超过他们的订数是什么滋味。”地皮和汽艇一个推销员发现他推销的那块地皮被水淹了,便问老板是否该把钱退给顾客,“退钱?”老板吼叫起来,“快卖给他一只汽艇!”店规...  相似文献   

7.
刘戈 《华商》2014,(4):36-36
每个人在一个机构里只有一个老板,他不一定是你所在机构的所有者或者最高决策人。在一个时间段内,谁给你分派日常工作,你向谁直接汇报工作,他就是你的老板,一般说来也就是你的顶头上司。他可能就是一个小组长,他可能在一个一万人的公司里只领导你一个兵,但是对不起,他就是你的老板。  相似文献   

8.
《商界》2007,(6)
一位老板向我坦陈了他的苦恼:下属们对企业漠不关心,不仅执行力不够,也没什么想法,企业如何发展,全靠他一个人出主意。而他的下属向我解释:老板只习惯于自己说,无论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时间长了,  相似文献   

9.
吉车 《商界》2006,(9):29-29
我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顺便和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做了。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的人贼啊!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  相似文献   

10.
《商界名家》2004,(10):83-83
行走商界多年,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许多傻的人都做了老板,而许多聪明人却总是为傻乎乎的老板打工?这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难题,恐怕也是所有“诸葛亮”们的难题:翻开《二十四史》,从姜太公一路数下来:商鞅、孙武、苏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一个个聪明人,都没有一个做成老板,按照他  相似文献   

11.
《经贸世界》2005,(2):72-73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人品烂到令儿子不堪的父亲,却给了下一代足够的商业机智和野蛮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传说,约翰·洛克菲勒有一回住酒店,要求订普通房间,酒店老板无法接受这个有损世界首富形象的要求,他请求洛克菲勒改变自己的决定,理由是:"贵公子每次来都住的是豪华套间。"洛克菲勒有点不忿,说:"那当然,因为我老爸不如他老爸。"故事不靠谱,但其中两对父子的对比很靠谱,而洛克菲勒处于父亲角色和儿子角色的重叠位置。作为儿子,他是暗淡的,因为他父亲没有给予他  相似文献   

13.
老板的恐惧     
冯永明 《浙商》2013,(9):22-22
林老板欲买房,打电话问我,认不认识地产公司的人。他看中的房子,总值1700万元,说就算九九折也可以,一个点也会少许多,那时他去问售楼小姐,得到斩钉截铁的答案是,“一分钱优惠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传播中的怪现象在实际的营销传播活动中,您可能会遇见以下怪“状况”:一个做剃须刀的老板叫你到办公室,告诉你:“某某活动我女儿觉得不错,是不是我们也考虑投放一点费用,或者以其他形式切入一下?”——老板的女儿才三岁,喜欢看儿童卡通人物,他相信他女儿就代表了流行的趋势和传播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经验与创新     
一个男人在一个公司工作了25年。25年里,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愤愤不平的男人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在和老板谈话时,他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的理由:“毕竟我已经有了1/4世纪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于文 《网际商务》2011,(7):70-71
2011年春节前夕,一汽奔腾投放的一则TVC视频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一个离家3年的年轻人准备开车回家过年,半途接到老板电话,让他立刻赶回公司。在远方的老家,母亲守着一桌菜,父亲枯坐门外。年轻人独自:“我没算过这条路到底有多长,我只知道,我让他们等了很久!”这则广告结尾时的广告语“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让爱回家,一汽奔腾”更是触动无数春节返乡人的思乡情结。  相似文献   

17.
《商界名家》2006,(4):110-111
汪先生是武汉一家企业的老板,与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一样,汪先生的创业过程艰辛曲折,他几乎忘了自己是一个“人”,忘了自己也有最为基本的身心需求,等到不堪重负的身体向他一次次提出抗议的时候,他才想起一个颇为重大的问题——我的生活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黄健 《光彩》1997,(11)
党的十五大召开当天,电视实况转播刚刚结束,我的童年好友──个体户叶老板就给我打来长途电话,兴冲冲地说,江泽民同志的报告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个体私营经济政策不仅没有变,而且比原来还要开放,今后他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干了。各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朋友们也都有类似反应。今年春天,邓小平同志不幸逝世,世人同悲。有些城市的居民自发地来到市中心广场,敬献花圈、花篮。有人说,送花圈最早的是个体私营老板,进得最多的也是个体私营老板。这反映了他们对一代伟人的崇敬和悼念之情,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最先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9.
宋新宇 《华商》2014,(22):70-70
一次,与一位老板交谈,他跟我诉苦说,他的企业有近十年的历史,一年有几千万元的营业额。前些年公司发展很快,但最近两三年不知为何,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了。不仅如此,作为老板他还感到越来越忙——产品的设计要亲自去抓,不然就出不来好产品;产品的销售也要亲自管,不然销售不但上升不了,还会下降;生产也离不开他,因为自己不在现场管理,就会出质量问题。他问我,  相似文献   

20.
交班与接班     
在我17岁那年,某日,我父亲找我谈话,大致的意思是:他计划在退休后,要交给我或者我大哥一个小有规模的公司。彼时他经营着一个集成电路板工厂,做着珠三角常见的来料加工业务,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