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日益成为各大外企争相占据的重要市场。大部分外企在加大在华投资的同时,为了解决文化冲突和降低投资成本,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已成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在华外企在实行人力资源本土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力资源本土化理念和政策日益成熟、中高级人才本土化程度提高的现状,同时也存在着本土化人才的可得性差、流失率高和可控性弱三方面问题,本文即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训和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本人有近20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验。我将20年前的外企称为“老式外企”,因为当时大多数外企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都没能实现本土化。当时的外企基本上没有实现本土化的可能性。因为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中国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熏陶,无法理解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与外国人很难沟通。  相似文献   

3.
王瑛 《经营者》2001,(5):57-58
<正> 正规外企的招聘程序大致由以下步骤构成,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第一步,为了确保在适当的时候,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人员,外企的管理部门通常都要制定年度(或周期更长的)人力资源规划。通过这个规划,外  相似文献   

4.
诱惑不仅唐骏、刘存周、石萃鸣、张醒生、何经华,有调查数据表明有越来越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正在加入从“国企——民企”、“外企——民企”的流动浪潮。在上海、北京、东莞等地的调查都显示,有近20%~30%的外企高级人才愿意流动到民企。而据广州某猎头公司介绍,他们约三成业务是“猎取”外企精英到民企,其中以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总监等高级职位为主。一位资深猎头分析,2004年人才在不同性质企业间的流向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两条路线:高层从外企流向民企、上市公司;中低层从国企流向外企、民企。看来,无论是高层还是中低层,民企都…  相似文献   

5.
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壁垒障碍也将扫除,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增加。他们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指导下,会实行一系列的“本土化”策略,争夺国内人才。如实行高薪聘用,选送国外深造,在名牌大学设立奖学金吸引高才生等。外资企业同中国的国有企业相比,其人力资源策略更具先进性和吸引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外企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分析和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来论述我国国有企业在加入WTO后的人力资源经营对策。外企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的不断改…  相似文献   

6.
人才本土化通常被定义为在跨国公司中由东道国人才替代外方人员的职位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才本土化程度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由当地人才替代的外方人员的数量和所需的时间.第二,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当地人才的业绩表现.第三,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当地人才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离职率.如果当地人才在接受公司的培养后"跳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努力应该说是无效或者失败的.  相似文献   

7.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全球各地的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新商机。时至今日,虽然大部分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但随着跨国企业建立并实施其发展战略,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困扰在华外企的首要问题,同时人才的保有也成为外企登陆中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全球各地的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新商机。时至今日,虽然大部分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但随着跨国企业建立并实施其发展战略,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困扰在华外企的首要问题,同时人才的保有也成为外企登陆中国市场的关键成功要素之一。可见,不管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在世界第四大经济主体—中国市场,人才管理仍然是跨国企业必须面临的首要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十分明显的两个力量在竞争:一个是外商投资的著名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西门子、IBM、诺基亚、爱立信、郎讯、松下、杜邦、宝洁等。另一个是国内各种体制企业,其中较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主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大型公司,如海尔、联想、长虹、TCL、方正等。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双方实施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从竞争顺序和层次上看,外企较先制定了高层次的人才资源竞争战略,率先强占国内人力资源,人才本土化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外企人才本土化的出现是现代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要求,是资源合理调配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长线投资,深入高校随着外企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对中国高级雇员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挖人才越来越难了,许多外国公司不得不向那种不劳而获的"抢"人才告别,对所招聘的雇员实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而且不断提高培训档次,以图自己培养人才。摩托罗拉目前主要采取培训手段来实现人才本土化的目标。培训员工的高素质、高技能,灌输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追求国际质量和标准以及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是他们  相似文献   

11.
前传 人才服务最早可以溯源到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外企纷纷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由于当时外企用工受到政策的限制,类似于"外企服务公司"的机构应运而生,为外企招募当地员工,但这并不能代表人才服务的开始--因为招募的外企员工关系还被挂在"外企服务公司"名下,只不过是劳务派遣性质而已.  相似文献   

12.
张晓明 《企业研究》1996,(11):20-22
到1995年9月,外商在中国投资已超过1100亿美元,在三资企业中工作的中国人有1200万之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近一百万中国人担任着管理者或技术指导的职位。经济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外企在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经理班子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把公司国际经营所需的必要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抢滩海外市场时,一般采取母国化、当地化、全球化等三种用人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从长期发展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在华外商企业日益呈现出“人才本地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段喜茹 《经营者》2013,(8):177-183
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强大,本土零部件产业的强大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跨国零部件企业正在试图通过人才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和制造本土化等各种本土化来进一步夯实他们在中国的竞争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经营者》2002,(10):57-57
<正> 近年来,随着外企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人才本地化"成为外企发展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中方雇员进入了外企管理层。与部分国企或机关可以靠"关系、门路"进入,凭"资历、工龄"升职的情况不同,外企选择雇员主要从本事、实力等方面加以考虑,如果求职者既有专业特长,外语水平又比较高,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就会被列入选取范围,但对于  相似文献   

15.
<正> 进入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后,国企也好,外企、民企也罢,都在为人才问题发愁,国企愁的是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民企、外企愁的是聘不来合适的人才。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领导必须善于聚拢员工人才,无才引得来,有才留得住。  相似文献   

16.
去年以来,移动通信行业对人才的争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华为、中兴、TCL、西门子、贝尔、阿尔卡特等手机制造商之间的人才竞争明晃晃地拉到众人眼皮之下。据介绍,目前业内外企的高新技术研发人才平均月薪在2万至3万元,而技术总监职位的平均年薪可达10万美金,至于高级管理人才即总监级别以上人员的平均年薪为12万至15万美金,最高的可达20万美金。  相似文献   

17.
<正>外企的水土不服与本土化策略虽然"WTO"遵循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的规则,但事实上在产品准入方面,各国都有意识地设立非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土产业的发展。在中国,一些外资化妆品企业在技术标准、卫生检测、办理证照、报关方面的手续过于复杂而繁琐;此外,东西方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外资企业在进入国内市场时势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易患"水土不服"的病症。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后,不少外企看好中国的人才市场,外资猎头公司纷纷来华寻求合作。以广州为例,现有猎头公司300余家,虽然真正能生存厂来的并不多,但猎头市场趋势看好,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上海已成立了数十家合资形式的猎头公司,为适应市场,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组建人才公司,以年薪百万向全球招聘总经理,本土化的“土猎头”正以文化认同感和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与外资猎头抗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代》2014,(1):93-93
2013年11月16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13秋季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举行,10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参会,80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干余名高层次留学人才参与应聘。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携IBM、微软、爱立信、壳牌等10余家中外客户企业及近百个中高端职位参加招聘会海纳英才,为归国留学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  相似文献   

20.
刘杨 《经营者》2011,(3):104-106
在大约10年前,中国曾讨论过,职业经理人的玻璃天花板。这些经理人大多是在外企里,他们从入职开始,慢慢升迁,但很快发现,自己的职位永远地无法提升。在更高的位置上,永远是总部派来的外国人。现在,摆在面前的已经是向上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