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商》2016,(5)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派生出来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这一理论,试图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本文首先定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制造业关联的理论基础,然后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生产性服务投入率、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程度总体上来说,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专业化,规模化。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机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少智  李敏 《商业时代》2012,(32):133-134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理论和二者的作用机理,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并且利用OLS回归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分析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有正向支持作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拉动作用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效应相较而言比较薄弱.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升级,必须要努力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广阔的贡献空间.  相似文献   

4.
《商》2015,(32):248-250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从中间需求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5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作用不足,制造业层次比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与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严重不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低,难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两个因素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沈阳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实证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沈阳市机械静l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指出沈阳市必须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于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运用多元回归计算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天津GDP之间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并采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产业关联效应,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及相关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内生性;通过测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且构建两者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更需提高。因此,我国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生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演进的VAR模型,基于长三角地区1986-2011年间产值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增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其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产业内部的关联效应较弱;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两者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资源争夺效应。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为负。当发生短期波动时,会受到较大的反向调整力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稳定的状态,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有固化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长三角产业有效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制造业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规模经济和创新激励等渠道分析了制造业需求变化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本文以1995-2014年中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所做的经验研究发现:(1)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改善,且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比,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需求程度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2)虽然制造业需求的增加在总体上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促进作用并不呈现简单的线性效应,而是表现为一种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即当越过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后,制造业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促进作用会有明显跃升,且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所面临的门槛水平要高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OECD Input-output Database中G7国家和金砖五国中的印度、巴西和中国Mid-2000s投入产出数据,比较分析了这些国家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中国经济中物质投入比重高于发达国家,而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由于物质投入比重比较高,中国国民经济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需求高于发达国家,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低于发达国家,说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比较低。中国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影响力系数都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与发展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远高于发达国家,而感应度系数远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马风华 《商业研究》2011,(11):69-74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广东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下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以往服务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由于生产方式落后,造成了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制造业低端化,降低了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应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完善政策,加强扶持;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齐飞 《商业时代》2013,(4):137-138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山东省制造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用投入产出方法从量化角度对山东省制造业各产业部门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各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产业的波及效果,揭示山东省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群),为山东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加以阐述,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集群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的互动关联。最后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制造业的粗放型增长、生产性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低效均衡"、两者互动机制的不完善及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式、强化市场竞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归分析和产业关联理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服装制造业的整体和差别影响。研究得出,整体上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服装制造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生产性服务子行业对服装制造业的影响具有差别作用,三大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服装制造业的影响较大,两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一般,而教育服务的影响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规范、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产业集聚协调效应不明显、市场化力度不够、关键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等。提出了促进行业规范、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与融合、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培育企业创新环境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攀 《中国市场》2010,(13):25-26
2008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6507.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46.9%,占GDP的比重仅为18.8%。本文首先从宏观上阐述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以2004—200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为例进行说明,并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对其竞争力加以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处于起飞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及其与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很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制度与环境和区位选择是影响集聚的主要动因。随着信息通讯技术普遍运用及知识密集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整个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增加,且降低对地理区位的要求,在传统集聚模式基础上不断涌现出虚拟、生态和链群等创新集聚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影响因素、集聚模式和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