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五月中旬,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了一份《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调查掇告。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家数量有较大增长。与企业家人数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企业家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从势单力薄到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是否已经形成一个特殊阶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育琨 《新前程》2006,(11):26-28
为什么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多年中,却鲜有举世瞩目的企业家出现?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部分答案可能在浮躁的企业家明星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论东莞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企业家数量越大.则经济创新和结构转换的能力就越强.经济增长就越快.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家角色的灵魂在于企业家精神。美国自1991年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增长,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政府鼓励创立新企业的政策取向以及个人勇于创立新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4.
转轨时期的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是可以跨国界的,而企业家是有国界区分的;企业是可以跨时代的,而企业家是有时代烙印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呼唤属于自己的企业家。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而要造就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那么,中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中国29个省域地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企业家才能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家才能的生产性配置和非生产性配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别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这一估计结果在控制了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经济变量和人口变量后依然是稳健的。平均而言,个体就业比例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该地区当年的人均GDP增长1.511%;国有就业比例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该地区当年的人均GDP降低0.418%。本文的结论表明能否制定有利于企业家才能生产性配置的制度和政策对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0—2012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的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家能力的微观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分析企业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不同市场化进程下企业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差异化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社会责任能力越强,越不利于经济增长;相反,企业家关系网络能力和战略领导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水平下,企业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市场化水平越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责任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越弱,关系网络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将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经历了过去3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企业实现了规模上的超常规发展。有些冷静谦卑的企业家会不无自嘲地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光(大环境),"不小心"把企业做大了。但更多的企业家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并深深地以为,是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促成了企业的大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唯意志论和意志膨胀。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唯意志论和意志膨胀随处可见,企业家如此,地方官员也如此;公众如此,专家也如此……笔者有幸和许多企业经营者交流,发现他们总爱把自己的"意志"当目标,一亿的企业要做十亿;十亿的企业要做百亿;  相似文献   

8.
30年来,中国社会已形成了庞大的颇具有创富精神与理想的企业家阶层,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并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和君创业执行董事长李肃认为,中国的商业进程以10年为一个周期。虽然中国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家更替现象很难简单地用10年一个轮回去定论,但30年来在中国企业家眼中确实陆续出现了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李健熙、杰克·韦尔奇、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世界级企业家。  相似文献   

9.
已有很多研究证明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采用新建企业比例和非公企业比例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指标,探寻企业家精神在制造业行业经济增长及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通过对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一阶差分广义矩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企业比例和非公企业比例均对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存在正效应,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比例的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对行业工业增加值均有着显著影响;而将制造业行业进行聚类分析分组研究后发现,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较高的行业中,企业家精神对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建立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强调企业家通过创造性破坏即创新,以对技术的试错,生产新产品,或以新技术、新方式生产旧产品。以此来改进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即是对原有要素组合的革命性破坏.、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表现。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我认为,内生于经济体系的技术变革,知识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计划经济时期,那些辛苦工作在工厂的领导们,如果用现代企业家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大致也就是个”车间主任”而已。中国当代的企业家队伍,是与中国的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家越来越被重视,企业家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彰显。这无疑是中国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2013,(4):48-53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利用包含企业家精神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将私营部门雇佣比率和自我雇佣比率分别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指标,使用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变量和制度变量后,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政府应为个人和企业的创业及其竞争提供更好的软硬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精神     
王丰 《东方企业家》2008,(9):110-111
2008年7月24日,《东方企业家》杂志中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百强榜发布会暨“企业家精神”论坛在上海召开。过去30年。是一个懂憬的开始。有无限可能;30年,也必须是一个忧患的开始,才可以有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4.
要想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必须造就由千千万万个中国甚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家组成的企业家队伍。我国目前企业家人数偏少,主要是我国存在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环境不佳问题.本文根据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际,阐述了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几个重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首先,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有丰富的企业家文化底蕴;第二,国家和社会要为企业家的产生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宏观环境;第三,要有一种羡慕富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社会舆论和法律制度;第四,要降低企业和企业家进入市场的壁垒;第五,有良好的企业家人才市场、有培养企业家队伍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重温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伴随民营经济成长的另一面是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家的涌现。无疑,这是我们整个企业家群体的骄傲。  相似文献   

16.
现代研究表明,企业家活动的配置与经济的投入水平、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率息息相关。经济活动不同的企业,报酬结构也不一样,而正是这个决定了企业家活动的配置。对于企业来说,报酬结构是企业内生的,并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的特征。基于此,在宏观的层面上分析企业家的配置活动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了企业活动的配置、企业内部报酬结构与技术创新水平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就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的思想,考察了我国企业家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企业家队伍已经形成,他们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是突破旧有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坚力量和推手,他们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企业家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拓荒者,不管他们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用自己的经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积累了特别的经验和教训,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在为未来市场经济的推进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为什么缺乏像样的企业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企业的变化却相对较小,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相对缓慢,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几个像样的企业家。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行,不适于做企业家,而是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缺少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企业的变化却相对较小,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也相对缓慢,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行,不适于做企业家,而是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缺少形成企业家阶层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企业》2005,(3):12-14
过去一年,中国的热点投资行业有业绩,也有泡沫和问题。2005年,在经济增长减缓的大背景下,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家们看好哪些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