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5)
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活力,但在利益冲突焦点集中的农村地区,农民由于自身条件和制度的局限性,更多的采用极端手段也即群体性突发事件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考验。本文着重分析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的特点,以此为行动策略,作为政府应对这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切入点,并提出让基层政府在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商》2016,(14)
<正>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风险的高发,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造成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紧张,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爆发了多起经济社会高速运行中爆发的突发事件,还有由于社会利益分配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仅预示着中国社会进入风险高发时期,更意味着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一、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协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商》2015,(3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利益矛盾和利益重组等人民内部矛盾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多的态势,其中一些参与人数较多、态势复杂的群体性事件对事发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己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以及我国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频发的公共危机成为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大挑战。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渐复杂的危机应对,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形成多元治理是我国当前有效应对危机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存在着社会力量主体意识不强、整体联动乏力等问题,据此,分析多元主体的治理思维转变、促进各主体的高效联动,以实现多元主体的良好契合,探索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商》2016,(15)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原因繁复。因此,群体性事件应该被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正确定性,明确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与突发事件的关系,了解群体性事件的核心,辩证地看待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影响,探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多方面原因,才能正确把握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黄晓辉 《消费导刊》2014,(6):250-250
群体性事件本身具有公共性的特点,需要调动大量的公共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加以解决。如何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使社会迅速摆脱由于矛盾、冲突的积累而导致的严重威胁,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周腾飞 《商》2014,(25):58-59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经历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这一发展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交织,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地域不断扩大。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能否进行很好的危机公关,不仅决定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和事件最终的妥善解决,而且关乎政府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以及政府对其的公关应对,找出政府危机公关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并提出政府公关在处置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中各种因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引发矛盾而带来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群众诉求无法得到正常表达,在政府决策中群众诉求得不到关注和满足。建立以满足群众诉求为中心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理顺利益关系,能从根源解决群众的不满,从源头上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耀鹏  陈雯艳 《商》2015,(1):65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社会各界逐渐关注的焦点,这表明了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影响之大,之所以会出现由网络媒介而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根源还是在于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在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方面存在诸如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表达主体机会不均等以及支撑利益群体表达利益的组织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诸如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类问题,就需要通过畅通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等措施,从而在根源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协同治理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来发挥作用。但是实际运行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本身利益的不同,治理能力弱等因素,造成了多元主体有效进行协同治理的障碍。分析了公共危机中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治理的困境,同时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健全多元主体在公共危机中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贾梦莹 《商》2014,(24):191-191
由于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随着社会转型,受众网络使用深度不断加强,网民的公民意识不断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一定时期内将从偶发事件逐渐转变为一种常态事件。国内学者近年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和政府应对策略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突发事件内涵及特点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一定组织主体所面临的,事先难以准确预测预报,突然来临而形势紧迫,给组织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后果的突然事件。从内涵上看,突发事件包括紧急事件、危机事件、灾害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两类事件)。突发事件可能以紧急事件、危机事件和灾害事件三种不同形态出现,也可能以三种形态逐步升级的形态过程出现。突发性事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孙策  李艺博 《商》2014,(42):72-7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危机越发频繁和复杂。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等多种理论的支持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多元治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现实困境,并对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路径进行了探析,以期实现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步伐也随之加速,由此因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加大。本文阐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独辟蹊径,提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是在突发事件中,涉及的利益层面非常复杂,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各种分歧和冲突,甚至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一切相关社会关系的调控,以实现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目的。突发事件对组织和个人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这取决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好坏,而公共关系活动的好坏又取决于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中是否树立正确的公共关系观念和讲求公共关系策略。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侧面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问题。对此政府、媒体报道方式和外围观众对群体性事件的态度都值得去探究。本文从群体性事件概念区分入手,继而分析群体性事件中主体的诉求困境,又进一步分析新的诉求渠道的建构和策略,以求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应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常静 《北方经贸》2014,(12):45-46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农村利益的冲突加剧及农民利益意识的增强导致了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随着新时期农民利益意识和权力觉悟的苏醒,这些群体性事件在诉求目标方面具有一定的维权性和政治性.鉴于我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属于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及至整个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这类群体性事件时,应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合理应对,通过法律等方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曲红  丁玲 《中国市场》2012,(31):126-12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社会利益分配中各种利益冲突日益突出,经济领域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部分经济犯罪因其侵害众多群体利益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增长趋势,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治安秩序,严重威胁地方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安全。本文拟将对经济犯罪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案态势、发案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2016,(3)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以及高发,这对于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政府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于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全面的掌握以及了解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政府在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总结梳理学者提出的政府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理策略,从而给政府更好的处理群体事件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彩霞  杨娜 《北方经贸》2008,(2):143-144
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的诱因使高校面临着各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当前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建立和实施预防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对于消除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