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哲明 《会计之友》2004,(10):17-18
现代资本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使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已“喧宾夺主”,严重影响了会计报表的正确阅读和理解本试图从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是否应该披露、如何披露以及在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一下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阙泳 《企业经济》2004,(9):180-181
在证券市场上,非经常性损益往往成为上市公司修饰报表、调节利润的利器之一,而证监会制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成为抵挡这一利器的盾牌。在解读证监会有关非经常性损益规定的同时,提出一些观点,以期完善这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普遍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2007年年报为基础,从非经常性损益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普遍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2007年年报为基础,从非经常性损益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相似文献   

5.
杨红亮 《审计月刊》2007,(11):46-47
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相对较晚,许多规范和制度还未建立。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粉饰业绩,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对非经常性项目的内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程镇 《审计月刊》2006,(3):46-47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频繁发生的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绝大部分。通过对经常性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估计企业的竞争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不能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金额。1、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应主要分析产生…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来,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由于许多规范和制度尚未建立,加之已有的相关规范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对非经常性损益尚未做出适当分类,对相关信息披露所涉及的问题还缺乏必要规范等等。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运用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8.
徐海峰 《财会月刊》2012,(16):46-48
本文以深市1 2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从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影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经常性损益仍是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微利公司和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同时本文的分析结果证明中国证监会多次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管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具体影响三个层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仍然是构成2003年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并且有继续向好的趋势;其整体业绩并未因非经常性损益的原因而导致质量低下。但同时数据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 T族公司尤为如此。文章也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2003年度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此外,文章对目前有关部门对非经济性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涛 《财会通讯》2008,(3):90-93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必然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包含更多新的项目,使收益项目构成更加复杂,由此可能引起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质量问题的关注。笔者下面的探讨有助于投资者理解不同收益项目对评价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引导投资者采用正确的报表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业绩基本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却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损益。这些损益若在报表中不加以区分地进行披露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评价,影响投资决策。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844家公司,对其在2007年年报年报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为准确考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中国证监会在相关融资法规及多项信息披露规范中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并于2004年1月15日对部分内容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监管层密切注意的事项。本文系统总结了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点,并对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主要财务指标和盈利预测进行了举例解释和探讨,以期对企业的首次披露行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监管层密切注意的事项.本文系统总结了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点,并对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主要财务指标和盈利预测进行了举例解释和探讨,以期对企业的首次披露行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级利润的危害 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所扣除的项目与涉及的金额.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投资者与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有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证监会长期以来对非经常性损益十分关注,曾于1999年发布了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并在2001年、2004年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