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企业登陆海外股市。不可否认,不少中国公司都通过海外上市受益匪浅,但也不乏值得吸取教训的个案。鉴于跨国公司主动申请退市的案例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提醒说,中国企业谋求海外上市千万不可盲目,到海外交易所上市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固然诱人,但更需综合考虑上市当地的潜在投资群体以及监管环境等因素,免得走弯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趋势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近年来不断升温。2005年,随着大型中央企业和银行股登陆海外.中国优质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愈加引人瞩目。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利弊之争也成为业内的热议话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海外上市现象背后,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不客忽视。为指导企业海外上市,规避上市风险,特登《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趋势及风险分析》一。[编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我国未来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要求“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也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海外相对成熟证券市场股票上市的法律要求和上市许可程序,有助于我国企业增强对海外市场的认识,避免海外盲目上市。  相似文献   

4.
徐刚 《新财富》2004,(10):42-44
国内优质企业的海外上市,将迫使本土市场放弃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这不仅导致海外市场低估中国企业的真实价值,还将迫使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被动地与海外中国股票接轨,引发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为做大作强本土市场,建议停止海外发行股票、搁置QDⅡ、壮大国内机构投资者、实施批股式发行做市商制度、推行全流通。  相似文献   

5.
傅成玉     
《新财富》2009,(8):92-92
他参与推动中海油海外上市,成为能源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先行者;带领中海油实现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主导中海油海外收购,更是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美国苛刻的萨班斯法案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香港作为重要的境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地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寻找通途     
自检“出海”装备 民企赴海外上市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企业除了要有明确的上市目的和自己的核心业务以外,还必须熟悉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8.
企业海外上市能够筹集大量的海外资金,实现资本融资功能,突破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学习和吸收国外资本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根据著名创业投资机构清科集团发布的《2006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总数达86家,融资额达到440亿美元,其中将近90%是民营企业。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但海外上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市动因、上市模式、上市地点等方面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研究,才能保证上市成功并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玮 《新财富》2010,(7):48-49
20年来,A股IPO曾六次暂停。这不仅对稳定指数没有显著效果,也导致优质企业海外上市,PE机构高价追逐Pre-IPO项目,资本市场缺乏新鲜血液。断了暂停IPO的念想,中国资本市场才能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众多境内优秀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共有81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共筹资204.9亿美元,2006年分别增加到86家和4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筹措运营资金的同时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渐成许多公司的共识。然而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在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海外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企业股价被低估的风险,从而使企业的上市计划无法达成初始的融资目的。提出中国企业需要在上市前做好深入研究,尽量选择监管制度健全、市场机制较成熟的海外市场,减少非自身因素导致的风险。同时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财务业绩有正确的了解,从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对于机构的恶意做空,也要内外兼修来应对。  相似文献   

13.
叶湘榕 《商业研究》2004,(13):69-7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走过十年历程。十年的海外上市路并不平坦,中国企业屡受挫折而又屡次掀起海外上市的高潮。从市场表现、融资效果、融资区域分布、上市企业结构特点、上市方式等方面分析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融资理念存在误区、企业素质未明显提高、上市企业整体业绩不佳,不被国外投资普遍认同、融资能力不强等。  相似文献   

14.
企业海内外上市环境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张明倩 《商业研究》2006,(14):135-138
近年来,在金融国际化、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疲弱不振的背景下,大量企业海外上市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热潮。企业为何不惜高额成本海外上市?必须就此问题对企业海内外上市环境做深入的比较分析,才能发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德控股”登陆纽交所,为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画上了一个令人关注的句号。200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IPO数量为70家,较2004年减少了约14%.但筹资金额约为212.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约90%。建行成功在香港IPO募集资金超过92亿美元(行使超额配售权后数额),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有史以来单一IPO集资额的最高纪录,也是5年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由于建设银行成功上市.使得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平均IPO数额大幅上升。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融资额已连续三年远远超出境内IPO的融资额。2005年深沪两交易所发行15只新股共募资57亿元,约6.84亿美元,是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最低的一年,比2004年减少了约35.86亿美元.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筹集资金比2004年增长了100.79亿美元。而且2005年海外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是国内的4倍多.筹资额约是国内的31倍。2006年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因此总结和研究2005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三个资本市场的不同特色.并结合2005年三地新上市中国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三个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对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曹冠 《商业文化》2006,(12):14-14
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企的欲望一直处于饥渴的状态。一旦有中国概念的新股上市,便被严重高估,然而瞬间之后,投资者往往发现自己被忽悠了,于是便大举撤退,使得股价一泻千里。这种情景在早几年的“高科技”网络富豪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也影响到几乎所有中国概念股,甚至连工商银行也没能幸免。据说,工商银行在港上市的第一天就开始下跌,弄得广大投资者只好守株待兔,宁愿在一级市场上大显身手,也不愿在二级市场试身。  相似文献   

17.
沈祎 《国际市场》2006,(9):26-28
2005年,至少有87家中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在境外五大股票市场挂牌上市,融资总额超过240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历史上是少见的。有专家评论说,2005年和2006年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井喷”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李彤 《商界》2006,(7):138-144
如今.企业家对海外上市已不再陌生.IPO、买壳等各种名词屡见于媒体。借道他乡市场踏上企业及个人的新起点,无疑极具诱惑力。国美、尚德等企业的神话一次次刺激着企业家血脉。实现海外上市,登陆香港、美国等资本市场的意识在企业家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然而。哪条路才是真正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资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融资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国际资本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民营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如何改善目前海外上市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     
互联网海外IPO热潮再现,“泡沫”声音再次响起 自今年三月份开始。中国互联网行业再次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一大批网站争相奔赴海外资本市场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再次上演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