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挖掘农村人力资源潜力,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业在耕地资源约束下,劳动生产率提高却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富余。这些劳动力滞留于农村,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力报酬的提高,影响城乡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积极和负面效应,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是生产要素支配者追求报酬收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城乡共同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四川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多。全省各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据35个县的3.6万个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测算,今年全省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已达到123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77%,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由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一般农村比责任制前多出了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劳动力过剩和闲置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怎样转移,这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加以及时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是由四川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及有关研究会联合编著,由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作用机理,即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增加非农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减少贫困。然后选取了中国18个省份2000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贫困的减少。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信息渠道、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制度以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技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制约因素。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2002年,全省农业人口179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7%,农业劳动力929.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1.9%。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2002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4296元/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545元/人,不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9.
关华 《农业经济》2008,(3):16-17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二元性更为突出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结构就业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下,实现农村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农产品需求量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为了追赶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加速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利用率。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回顾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历程、就业特点以及现有人口状况,分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主要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地区向外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也正日益增多,仅朝阳市3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就有16万人从事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它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使更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救。朝阳市有2万多贫困户靠劳务收入摆脱了贫困,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靠劳务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多,将有越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潘文卿等,2000)。胡鞍钢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也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目前农村劳动力有4.5亿多人,从2000年起,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万左右。我国目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左右,而人均耕地不足1.2亩,占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22%。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国以来推行的农业机械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科技兴农的广泛开展,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需要很多人干的事…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这些因素必然引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并导致农村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本文以铜川市烟叶生产农场化为例,对该市劳动力转移和烟叶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金融配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宇  温涛 《农村经济》2005,(3):121-124
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以完善的金融服务为保障,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仍存在着金融配合失调问题,并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总结归纳了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障碍 2006年,我国总人口13.07亿,乡村人口7.86亿,乡村劳动力3.72亿.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剩余部分在大约2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沉淀在农村,无法转移,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积极寻求中国特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八市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近十几年来,该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据统计,到1992年八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730.27亿元(现价,下同),第二、三产业占81.3%,而农业仅占18.7%。在农村劳动力投放中,第二、三产业占57.4%,而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或农业地区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或工业地区的转移形成的劳动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直接构成经济的变化,而且由于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直接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因此,我们要关注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潍坊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时,围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首先要通过城镇化,通过工业、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只有让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与劳动力减少,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才有望成为可能。为推动部分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城镇化后的土地形成规  相似文献   

20.
浅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以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为前提。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对减轻和消除贫困,加快我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我们于1997年底调查了四川渠县、河南虞城、江西兴国、陕西商州、贵州威宁、甘肃通渭等6省6个县46个村的446个样本户。本文主要依据村级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