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往往论及地质地貌条件形成的泰山之雄,气候水文条件形成的泰山之奇,文化历史条件形成的泰山之荣,其实,还应充分注意到植被条件所产生的泰山雄中显秀、奇中有灵、荣中藏妙的特色。 历史上的泰山,植被极为茂密,“朱樱满地,古木参天”,“凌汉峰南竹树森森,未风先鸣”。明、清以来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经大力绿化,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达90%以上,“岱宗夫如何,  相似文献   

2.
时值仲秋,恰是泰山最好的季节。巍峨的高山,碧蓝的天宇,火红的枫叶,飞流直下的瀑布,把“五岳独尊”的泰山勾勒得愈发浩大与壮美。应中国政府之邀,前来访问的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先生驱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驶入壮美的画卷之中……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曾有记载:“泰山岩岩,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不少地区争相开发旅游资源,其中“人造模拟景观”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它的成败利弊一时成为旅游业讨论的焦点和热点。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开发人造模拟景观呢?近年来不少人士各抒己见,如“人造模拟景观不可过多”的提法;视人造模拟景观为“资源移植”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提法,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如此,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以得出明确的观点和比较统一的认识,仍需有一段深化的过程。为此,本刊在《热点话题》栏目中,将“人造模拟景观”作为研究和探讨的第一个“热点话题”提出。 就我国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而言,人造模拟景观产生了各种影响和问题。诸如“雷同与独特”、“模仿与创新”、“过多与不足”、“健康与迷信”以及如何维修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因此,有必要从多种角度,对此现象作更深入的讨论,例如人造模拟景观与经济发展、人造模拟景观与旅游资源开发、人造模拟景观与客源市场变化、人造模拟景观与社会文化建设、人造模拟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人造模拟景观的结构与布局、人造模拟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其基本概念、经济效益、建设规律等等。 本期选择两篇有关“人造模拟景观”问题的稿件,各自代表一家之言,作为抛砖引玉,希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鉴传播学“知识沟”假设,结合数据时代“知识沟”所具有的新特性,映射出在旅游地景观传播中也客观存在“知识沟”现象.依据“知识沟”的理论基础,将“知识沟”分解为知识信息获得差异、信息选择后接受与记忆差异两种形式,构建旅游地景观传播中的“知识沟”及其成因的关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旅游动机、景观属性、传播方式对知识信息获得差异和信息选择后接受与记忆差异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客认知则对前者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交往能力对后者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针对景观传播中“知识沟”及其成因的分析,可为更好地诠释旅游地景观审美意义,提升游客对旅游地景观信息的获取和认知效率,增强旅游地景观的传播效果,建构旅游地景观传播中“知识沟”的互动和谐新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华侨城文化旅游区发展概况 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区,是由“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及“世界之窗”等大型人造景观为主体,组合而成的著名旅游区,合计占地约2平方公里。其中的锦绣中华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大型微缩景观,也是香港中旅集团与深圳华侨城开发人造景观的第一次实践。景区于1989年9月建成开放后,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被当时报界称为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张志军从“宏观报喜,微观报忧”想到的□杨文珍抓住重点,深化开发□史延廷加强旅游报刊编辑队伍的建设□刘赵平试评银发导游和博士导游现象□泰安师范专科学校泰山旅游研究所“泰安站”能否改名“泰山站”□刘德谦对有关旅游产生的理论的再认识从“宏观报喜,微观报忧”...  相似文献   

8.
赵刘  周武忠 《旅游学刊》2011,26(8):32-37
当代旅游景观有一种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的趋向,即负载信息越来越多而要求人们深入理解却越来越少。引起景现形式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自主行为,根本上是由于当代人观看需求的变化,由于人们视觉范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种转向具体表现在视觉关注结构上从重内容向重形式,视觉行为形态上由理性静观向感性动观,视觉审美品位上由追求意象美向冲击美的转变三个方面。引起人们视觉范式转变的时代背景则是:西方文化产业的影响、消费社会带来的景观商品化和后现代主义对感官美学的推崇。  相似文献   

9.
垣旅 《山西旅游》2002,(1):49-53
现在我们将要开妈黄河游,以这里为起点,泛舟而下,可以观赏和领略沿途“十大景观”、“十大故事”。这十大景观,就是“黛嵋晓岚”、“阳壶夕照”、“洪庆观水”、“葛寨怀古”、“蹲狮听滔”、“墩系卧牛”、“马峡龙谷”、“双塔屹门”、“鲧山禹斧”、“八里古同”。所谓十大故事,就是“五灵护珠”、“汤妃奔山”、“虎载仙渡”、  相似文献   

10.
深圳,原只是个毫不起眼的边陲小镇,旅游资源相当匮乏。然而,创办特区后的短短十几年间,一跃成了蜚声海内外的“旅游之窗”。深圳旅游业的迅速崛起,除了占尽改革开放的天时、毗邻港澳的地利以外,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避开自然资源贫乏的弱点,闯出一条靠坚持“三精心”、“五原则”来开发高品位、高效益人造景观的新路子。为了便于对问题的阐述,本文着重以华侨城开发人造景观为例谈些感受。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名山众多,何止三山五岳!仅高鹤年先生《名山游访记》所载其亲历之名山大川就有百尊之多。这都是有待我们开发利用的宝贵遗产。它们之所以能称之为“名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多价值、多功能的旅游景观。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配置,构成了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但古代名山景观配置,均非在一种明确的景观理论指导下完成,至多在局部上借鉴了某些造园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很难说它们有什么“整体构思”。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名山  相似文献   

12.
3月1日,"泰山整合降低景区门票价格"的重磅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隆重播出。这是景区响应"门票降价"号召,积极应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现了泰山景区全心全意服务游客的决心和自信,面对降价后的新挑战、新机遇,采取何种措施积极应对,是我们"泰山人"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双休日,无疑给了人们一份轻松愉快,一份闲情逸致,然而,对一部分人而言,对一些地方而言,双休日的滋味又不尽如此。 (一) 对于“工薪族”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在双休日携妻带子游览一下距离不远但又一直未能去过的旅游景点。对于北京的“工薪族”而言,许多人期盼着双休日能登上列车,到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济南、泰山一  相似文献   

14.
迷失的优雅:广州白天鹅宾馆景观演变中的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雅”著称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标志性景观意义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被建构与重塑.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时空演变过程中白天鹅宾馆的物质景观、景观的权力表征以及不同主体对景观意义的博弈,从而探讨其景观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意义.研究发现白天鹅宾馆景观揭示了依附其上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权力关系,其景观意义的演变与权力主体不可分离,不同权力主体的博弈,导致其景观意义在流变中摇摆.研究丰富了政府与旅游企业动态关系的认识,同时引入政治经济的元素来延展景观阅读的理论,为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转型期中国宏观社会变迁与微观景观意义流变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八屆泰山國際登山節期間,將舉辦「泰山文化之旅」活動,並被納入「九四中國文物古蹟遊」系列活動。 此次活動以泰山中軸觀光線為主體,從山下遙參亭、岱廟到泰山極點,以泰山五千年文化為背景,沿途恢復「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的舊時風貌,並再現《水滸傳》、《紅樓夢》、《老殘遊記》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相關歷史文化場景和民俗。  相似文献   

16.
武陵源是一个以中外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体,兼有大量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和森林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她是华夏大地上一颗灿烂明珠,是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珍贵遗产。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保护和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武陵源自然遗产的珍贵价值,努力保护好全人类的珍贵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7.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罡  任燕 《旅游学刊》2015,30(1):102-111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是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在旅游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以丽江作为研究地,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中东巴文景观虽然突出,但是流于形式,旅游“复兴”的东巴文景观仅具有象征功能,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研究认为,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东巴文的真正复兴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示,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赖文化精英维系.  相似文献   

18.
山石 《北方旅游》2002,(15):8-8
当今,回归大自然是人们最为向往的,恐怕也是最为时尚的。登上高山.走进森林,奔驰草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生物景观作为对象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也越来越兴盛。。  相似文献   

19.
江西,让人想起的一定是“红色之旅”,风光迤俪,匡庐奇秀。享有“千年古村”美誉的安义古镇以及号称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也在那里。以上几处景观,恰好处于赣东北,一线游下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地方,又都星罗棋布地分散在鄱阳湖的四周。于是,我决定起身上路。  相似文献   

20.
周岳峰  布克 《北方旅游》2002,(15):54-57
提起石林.人们自然会想起云南昆明.那里的石林举世闻名。其实.在北方.也有一处可与之媲美的奇异景观.那就是黑龙江朗乡的北方石林。朗乡是黑龙江省铁力市的一个林区小镇.近年来以原始森林和天然地貌吸引了不少游人.但这里的石林景观至今却“养在深闺人未知”.来这里观雪景、赏石林.成为一条吸引游客的新特色游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