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经济人、科学主义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演化过程 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定义为:“理性经济人”是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理性的,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并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发现信息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有必要研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心理行为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3.
<正> 亚当·斯密在创立“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时,不会想到它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决不会想到它会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本文从“经济人”所反映的三方面特点,辨析它的真正归宿。 “经济人”假设第一个方面的特点,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远离,表明它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畴。 围绕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已经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加以证明,似乎现在离证明的结束还遥遥无期。主流经济学家都把它看成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前提,单纯的为己、利己的自利行为,既不损人、也不利人,这是最低的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所谓的“底线伦理”。“底线伦理”一端连着法律,另一端连着类似宗教的信仰、信念的东西。非主流经济学家,对此却执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认为逻辑起点的证明是毫无意义的。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科斯就是他们的代表,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作这样的假设,即人是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在我看来,这个假设既没有必要,也会引人误入歧途。我已经说过,在当代制度经济学中,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系出发。”但是主流经济学派执着地对“经济人”进行论证和完善,一方面论证和  相似文献   

4.
并购动因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硕 《中国物价》2004,(6):54-56
传统经济学假设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工具建立了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但这受到了经济生活的严峻挑战。行为经济学因而对传统经济假设进行修正,从人内在的非理性出发,将人的心理、情绪、行为等融入经济研究中,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做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分析。上市公司并购是在理性交易者和  相似文献   

5.
何沐 《商》2014,(24):210+199-210
法经济学将经济学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引入法律领域,针对域内的各种争议和纠纷,将社会行为抽象成由公式与几何组成的数学分析模型,并结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经济分析简明直观的特点,亦体现出法律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内涵。但理性经济人假设偏离了现实生活中民众的具象化行为方式。行为经济学将其学科的分析方法与研究结论,公式化地介入法经济学的理性最大化假设的理论基调,将个体行为的抽象化假设还原至现实社会生活中充满感性的“自然人”,或许为解决法律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税收征纳成本的分析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石,这种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现实经济活动中,税收交易主体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基于示范人-模仿人模型对征纳双方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卡尼曼等人(1986年)在市场公平性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引入了独裁者博弈,由独裁者决定对自己和另一方即接受者之间的分配,接受者除了接受分配者的安排外没有其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扮演独裁者进行分配时表现出的行为有悖于主流经济学的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自利的。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传统“理性经济人”模型提出了挑战和颠覆。引发了大量学者利用独裁者博弈从各个角度来研究人们在利益分配中的行为,特别是个体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过程及社会线索。  相似文献   

8.
正统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恰恰是行为经济学发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重要的假设之一,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其与现实的脱离,导致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解释力的下降。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依赖有关人的判断和决策的分析来了解经济主体行为,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并对其加以完善。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了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给予经济行为主体实际决策过程以良好的描述,同时为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与经济学相关的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尽管其假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并且“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是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利益。因此,我们只要克服概念上的某些缺陷,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补充,就可供中国经济学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到的"经济人"是自利的,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标,而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则认为人必须具备同情心,要关心别人的利益,是利他的,"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斯密难题"。文章认为经济学分析的人是生活在具体时代中的,分析人是不能够脱离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且人的本性也是由具体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是内生性的,是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进行行为决策的动机会由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假设始终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但人们对"经济人"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态度。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利他行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把人类经济行为的利己和利他统一到一个新的行为模式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统"经济人"假设隐含"无限理性"、"无限意志力"、"无限自利"三个基本特征.行为经济学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揭示了人类实际经济行为对这些假设的系统偏离,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限理性"、 "有限意志力"、"有限自利"是人类决策行为的本质体现,并应以此构建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学深受西方古典哲学的影响,将“理性”理解为一种工具,而非道德评价。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审视契约法,就出现道德与功利、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冲突。因而经济学分析法学方法受到质疑和批评。其实对经济分析法学方法不能一概否认,关键在于我们借鉴经济分析法学方法时,要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理性观和经济学理性观为指导。在科学理性观的指导下,经济学分析契约法不会把契约法看成是绝对的真理,而要为契约法的充实、完善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  相似文献   

15.
信用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分析都以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信用问题,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心理分析与数学模型对产生信用风险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用“X理论”这一名词归纳了经济人假设,其特点:大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总想少干点工作;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责任,愿意被别人指挥;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与“道德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希泉 《商业时代》2008,(14):108-109
公司战略性慈善行为是非市场战略中的一种子战略,从人性观对公司战略性慈善行为进行理论透视,可以发现战略性慈善所基于的人性基础发生了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假设及道德人假设的嬗变,但在现阶段,我国对战略性公司慈善行为的理解还不能完全脱离技术经济理性,企业脱离了现实的利益计算和对未来收益的常理策划,公司慈善将成为无水之源.  相似文献   

19.
韩莉 《商业科技》2008,(17):302-303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该假设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一自利,正由于人们对自利的不断追求,人类社会才会产生发展;中动和进步要求,因此保护个人利益的原则应该是一个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从自利的动机出发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既利己又利他人、损人利己、从自利出发但因手段恶劣造成既不利己又损他人、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有这样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既能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能抑制和禁止“经济人”过度自利所出现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利己利人的“双赢”结局。  相似文献   

20.
信息范式形成的标志,是将近二十年来,一大批以最大化效用、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分析经济问题的形式化模型的出现.这些模型的洞见大大展阔了经济学的视野,是微观经济学的直接深化和广化,促进了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的新福利经济学、新厂商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本文认为,已经形成并仍在发展的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只有两条:经济人行为最大化效用动机假设和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区分经济人行为的动机、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对于理解这两条基本假设,理解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特别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