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喜军 《活力》2005,(9):6-7
今年,国务院把伊春确定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的这一重要决策为长期陷入“两危”困境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关于转型的要求,从林区经济结构、体制机制、产业基础、社会条件、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抓好试点,通过林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在具体步骤上,主要是实施“六项工程”,实现“六个转型”。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是国家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世界其它的国家而言也是一样的.在社会发展前进的路程中,不断有新的理念诞生出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目前执行的基本战略,对于林业发展更是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林业着手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从而促进国家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目前林业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世纪书怀     
1998年启动的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全社会对林业地位、森林作用认识的一次飞跃。国家对国有重点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森工企业的主营方向,缓解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可见该工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是工程成败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森林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它不但在气候调节、环境保护上有巨大的贡献,还能够为我们人类提供木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等,所以认真保护好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丰富,林下的可燃物质越来越多,森林火灾已经严重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带来危害。因此,森林防火管理已经成为林业资源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许基全 《新远见》2011,(5):85-89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大国.可以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林业为例.我国是一个林业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根据1994年统计资料.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远远低于全世界森林覆盖率22%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付万兵 《活力》2004,(4):107-107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高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特别是我们林业企业,面临着“双危”(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情况下,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关系极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的。中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中型国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保护西部天然林资源,促进西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其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规划,拨出专款用于建设,并逐年扩大建设工程的实施范围,递增投资。为了确保该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确保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发挥效益,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订和规定,以及建设资金的核算管理办法。但是,我们在审计中发现不少建设单位、林业管理部门甚至包括个别省级管理部门都程度不同地违反制度规定,如不执行规范程序,擅自调减项目计划、挪用资金、虚报成果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广书 《活力》2013,(6):66-66
一、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对林区发展带来很大有利影响。研究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使之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对林业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大批建设项目的胜利完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表明这些项目的决策是成功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还发现有许多决策上的失误,例如,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造成环境、生态、资源破坏,重复建设与盲目攀比给有限的国家财力造成严重的浪费,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发生严重流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走出去”是企业超越国界进行要素配置、市场拓展、生产经营的形象概括,是企业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商品的国际生产和营销、资本的国际流动、技术的国际转让以及服务的国际提供等经营活动的总称。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上诲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必要途径:是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贸易壁垒,带动自身资本、设备、产品、技术、工程、劳务等的输出.培育自己的跨国企业,提升外向型经济层次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是国家对林业系统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林业投资成倍增长。数据表明,仅2005年,林业系统各类到位建设资金553.76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后头50年的投资累计总额还多出一倍有余。管的钱多了,“慎用钱”的责任也就更重了。  相似文献   

12.
吕永明 《科技与企业》2014,(10):158-158
林业资源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林业产业建设过程中,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全新理念深入人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地相处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关注的重点。通过有效的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让森林资源保持多样性;加强营造林工作,使森林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要有所提升,从而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地经营与发展,为经济建设营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林莉 《科技与企业》2014,(10):59-59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所以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对林业资源进行充分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核心便是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日益提高,以及对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实现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手法。下面我们就对于我国林业管理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从总体上讲,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林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相应地,国家对林业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轻予”最终转向了“重予轻取”。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质是政府购买环境服务,支付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先信贷和粮食补贴等财政投资。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论述了天然林工程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建立在现代林业思想和林业分类经营理论基础之上,集公益林管护、商品林培育、产业调整、工程投入、资金筹措、政策扶持、法制建设、组织管理、保护措施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森工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森工国有林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国家为了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进度,为天保工程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管好、用好天保资金,充分…  相似文献   

16.
早在十五期间,国家投巨资实施了林业六大重点建设工程。其中一项是“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建设工程”。实践证明,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建设工程对于缓解林业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程建设中,杨树以其生长快、生存能力强等优势成为速生丰产用材林最佳优选的品种之一。本文以“五号杨树“为例,探讨其种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王志晶 《活力》2011,(17):44-4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一些进展,同时林业的“两危”引起林业工作者的重视,森林采运工作者也开始重新审视采运作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及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一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东省蓝黄“两区”,为了加快此区域的发展,各级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心血,但由于目前国内城市和区域间要素流动频繁、资源竞争和争夺日益加剧,国家批复的战略新区过多等原因,使得国家不可能在蓝黄“两区”的建设中给于过多的支持,为此我们要在改善软环境和加强资源要素的争夺上下功夫。目前,各级政府对于软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可以说软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林业有害生物的肆虐会对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止是国家减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提高营林技术,加强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增加对营林技术的重视程度,这些对于林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维护生态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建设新农村,新产业是基础。在江西,农业产业的最大潜力是林业,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完全有可能在山上再建一个江西。林业不仅有着潜在的GDP,而且,还是保持青山绿水,使江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