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对盈余波动性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特征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与企业盈余波动性显著负相关,即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能显著降低企业的盈余波动性,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较好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强化投资理财产品对盈余波动性的降低作用。这充分说明公司治理在企业投资理财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3~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机构投资者调研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制造业公司和信息环境较差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调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促使公司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的实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投资者调研制度,积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会计盈余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冬林  李刚 《当代财经》2008,(2):111-118
本文从会计盈余质量的角度来研究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我们从盈余管理程度、盈余信息含量和盈余稳健性等三个方面来衡量会计盈余的质量。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改善会计盈余的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公司,并且会计盈余的质量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还能够缓解大股东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恶化,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其快速成长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也有助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代理理论,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能否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R&D投入、追求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结论显示,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R&D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构持股能够激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上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机制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对公司的经营运作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关系这一视角出发,来说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归纳和分析,构建了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设计实证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抑制盈余管理,机构持股比例低时加剧盈余管理,即倒U型的关系。研究应用截面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单变量分析等方法,从2005年和2007年的数据验证出倒U型的拐点在机构持股6%,说明机构持股6%以后,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抑制操纵盈余的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利用2004~2007年的数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近年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强,在公司治理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05-2011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需求、银行关联与真实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融资需求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融资需求越大越容易引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银行关联的存在会削弱融资需求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诱导作用,并且这种效应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存在差异.相较于国有企业,银行关联对非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更加明显.银行关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此外,本文在进一步区分三种类型银行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结果保持不变.本文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了银行关联领域的文献.实践中,对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亮  刘春 《金融评论》2010,2(3):65-72
本文使用2003~2005年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利用调整的截面Jones现金流模型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所有权性质为背景,分别民营和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类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制约机制存在重大差别。具体而言,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和监事会勤勉性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向线性关系,而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则存在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与此不同的是,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及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制约作用均不显著。而表征机构投资者的哑变量却与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盈余管理为着力点,探究中小股东通过网络表达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用嘴投票”对两类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中小股东网络表达能够发挥“监督效应”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但同时会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驱动效应”;股东自利行为所致的二类代理成本在中小股东网络表达差异化影响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网络治理功能在违规处罚样本组中更为明显,股权集中度能够显著提升中小股东网络表达对两类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中小股东网络表达主要通过抑制应计盈余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0~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监督者和压力者两种角色考察了分析师关注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越少,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不降反升,这说明分析师关注能有效监督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促使管理者转向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不同产权性质下公司管理者面临的压力不同,分析师关注对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微利现象”,以1998-200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研究表明:微利上市公司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并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微利公司调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微利公司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比非微利公司平均高3%或4.6%,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平均只高1.5%,为我国资本市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存在性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程度的决定因素:公司治理抑或经营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刘春 《财经科学》2007,2(11):33-40
本文采用2003-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进行考察,利用调整的截面Jones现金流模型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别及其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的经验证据还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来自经营绩效的激励作用,而非公司治理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是一个令全球投资者和政府关注,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1999—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估计,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盈余水平与总资产之比的平均值为7.6%左右。对公司治理变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显著为负;民营控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高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些结果意味着,中国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盈余管理的幅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机构股东积极治理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机构股东积极治理的价值效应不显著,但在加入投资者关系管理调节变量后,价值效应显著。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基金积极治理产生价值效应的中介。但基金的积极治理动机较强,没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调节作用也可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发挥显著的积极治理价值效应,表明基金在挖掘有潜力的上市公司的同时,积极为上市公司创造价值,实现公司与投资者的双赢,是我国超常规、大规模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重点,投资者关系管理可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积极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检验了投资者关注、盈余持续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越高的公司拥有更强的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并且,投资者关注越高的公司越能够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这表明,投资者注意力程度的提升能够加强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并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17.
“反向混改”不仅意味着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而且可能产生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本文利用初始产权性质为民营企业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以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及其是否超过10%来度量反向混改,以微利或资产报酬率微增度量盈余管理倾向,进而考察反向混改对盈余管理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向混改与盈余管理倾向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机制性检验表明,反向混改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可以部分地归结为政企关系的加强。异质性检验表明,反向混改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市场化水平较低、政府干预程度较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地区,且主要来自于国有非金融类机构的入股。基于具体盈余管理手段的进一步检验表明,反向混改企业主要通过非经常性项目而不是应计盈余管理手段来向上操纵盈余。这一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性质的股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有助于加深对反向混改后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频繁出现中小板上市公司创始团队通过盈余管理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损害公司长远利益和中小股东权益,影响资本市场稳定的问题.本文以此问题的提出为研究的起点,选取YS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为典型案例,分析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公司治理和证券监管提供借鉴.案例启示,在公司外部治理层面,中国证监会应完善公司并购、退市、限售股解禁等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引导公司持续经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在公司内部治理层面,建立健全内部制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主要考察存在于上市公司使盈余管理现象得以发生的机理。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框架,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发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盈余管理问题的发生。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工具变量和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考察了盈余质量对股东—经理人代理关系的影响。以应计质量为盈余质量的度量,研究发现,盈余质量高的上市公司经理人代理成本较低,盈余质量改善的上市公司经理人代理成本发生了显著下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会计信息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