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SM—R即GSM for Railway。而GSM即GlobalSys—tern for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它是大家所熟知的属于2G的采用TDMA接入方式的公众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是脱胎于GSM技术的一种专用移动通信系统——铁路综合数字移动信息(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2.
赵荣黎 《当代通信》2004,(1):96-101
专用移动通信属于移动通信中的一种,它是为特定人群之间提供特定服务的移动通信。通常,专用移动通信是指为各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生产管理、指挥调度服务的通信,故也称无线电调度通信。因此,专用移动通信是以提供调度电话通信服务为主要特征,且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荣黎 《当代通信》2004,(10):49-51
(1)GSM-R的频率范围。基于无线电传播和系统的可用性等多种原因,900MHz最适合作为移无双业务频带。GSM-R系统可以在876~960MHz整个频率范围工作,但CEPT(欧洲邮政与电信会议)为欧洲国家的铁路通信系统指定了一个专用频带,也即UIC(国际铁路联盟)的GSM-R频带:移动站到基站(上行链路)为876~MHz,基站到移动站(下行链路)为921~925MHz。  相似文献   

4.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铁路移动通信如何发展以及如何现代化,是目前极待深人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将影响铁路移动通信的整个发展进程。本文将就代表陆地移动通信技术主流的蜂窝公众移动通信和代表调度通信技术的集群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提出铁路移动通信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4、GSM—R的系统结构、技术与功能特点 (1)GSM—R的频率范围。基于无线电传播和系统的可用性等多种原因,900MHz最适合作为移动业务频带。GSM—R系统可以在876~960MHz整个频率范围内工作,但CEPT(欧洲邮政与电信会议)为欧洲国家的铁路通信系统指定了一个专用频带,也即UIC(国际铁路联盟)的GSM—R频带:移动站到基站(上行链路)为876~880MHz,基站到移动站(下行链路)为921~925MHz。  相似文献   

6.
GSM-R(GSM for railway:铁路移动通信全球系统)被公认为是用于无线铁路通信的最为完善和经济的解决方案,目前已在15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安全的通信平台,GSM-R完全汲取了GSM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又专门针对铁路各种不同的需求开发了许多新功能,可以为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司机、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及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等提供铁路通信所特有的语音和数据通信业务。  相似文献   

7.
陈如明   《当代通信》2006,13(13):10-16
与公众移动通信发展相对应,专用移动通信有其重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专用通信领域,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电子政务专用系统、应对“911”、SABS及海啸等突发事件的E911系统之类社会/城市应急联动专用系统等亦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8.
陈如明 《当代通信》2003,(22):35-38
一、引言 2001年以来的移动通信,无论是公众通信还是专用通信,均属极耀眼的亮点。当时,中国公众移动通信用户达1.45亿,跃居全球第一;专用移动通信(PMR)范畴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亦开始崭露头角、初显芒锋,为上海APEC会议等的指挥调度、通信保障服务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信建设》2006,18(6):43-44
中国铁路是一支重要的运输力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避轻重的作用。GSM-R技术在促进铁路专用移动通信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近日喜讯传来,西门子通信集团以其世界领先的GSM-R技术解决方案赢得了北京-天津客运专线通信网络合同。据此合同,西门子还将提供包括INMS、光传输、数据通信、调度以及交换设备在内的一揽子通信相关设备和工程眼务。 京津线是铁道部的新高速铁路网络示范项目,因此被视为中国客运专线的关键性工程。京津线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全程约116公里,为复线,并设有运营调度中心。铁路基础设施将达到设计时速350公里,运营时速300公里。该线路将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准时投入运营。[编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信建设》1999,11(8):63-63
阿尔卡特在华的合资企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移动通信系统有限公司(SBAMC)推出了其最新的微蜂窝基站解决方案—EVOLIUM^TM Micro Base Station Alcatd 910(Ag10)。该解决方案旨在帮助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更好地满足迅猛发展的中国GSM市场对运营环境所提出的各种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1.
无线移动通信从应用方面讲可分为公众移动通信网、专用调度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寻呼系统三大类。 集群系统属于专用调度通信系统。专用调度移动通信系统是很早出现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从一对一对讲机的形式,同频单工组网形式,异频单(双)工组网形式  相似文献   

12.
郦荣  楼揽月 《中国电信建设》2000,12(8):31-32,34,36,38
自70年代末第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问世以来,蜂窝移动通信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其中GSM更为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疑,GSM占据了世界蜂窝移动通信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通信的快速发展,数据通信伴随著INTERNET的广泛应用而一举成名,加上高速、有效、可靠的各项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各种数据终端的处理能力与通信功能的日臻完善,数据通信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而数据业务将成为未来业务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GSM-R(GSM Railway)是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专用通信系统,它基于GSM的基础设施及语音组呼业务VGCS和语音广播业务VBS等来提供铁路特色业务。目前,GSM-R已经成为中国铁路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将于不久后在青藏线实验段上正式投入使用。 VGCS和VBS是GSM Phase 2~+标  相似文献   

14.
回顾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先后经历了AMPS、TACS等采用模拟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GSM、IS-95CDMA等采用数字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正逐渐在向WCDMA、CDMA2000、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跟踪,对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二代向第三代(WCDMA)演进的方案进行说明,并对传输网络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GSM—R(GSM—Railway)是铁路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它在GSM基础之上增加ASCI特性(AdvancedSpeech Call Item),实现了集群功能从而可以实现铁路的各种应用。在GSM—R网络平台之上,建立青藏铁路综合数字移动信息平台,不仅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减少  相似文献   

16.
数字集群网络即多个用户(部门、群体)共用一组无线电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城市应急联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类似,集群系统也经历了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的发展过程。集群系统能够提供指挥调度、电话互联、数据传输、短消息收发等多种业务,可为一些要求通话建立速度快、通话成功率高的指挥调度领域和部门(如公安政法、消防等)提供有效的通信手段,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多数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运营的数字集群网络按技术标准可分为TETRA与iDEN两种体制,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政务共网与商业共网,按运营模式可分为国有国营、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三大类;覆盖范围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建设运营的数字集群网络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近几年来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具有接续快、频谱利用率高、组网灵活的优点,主要应用于生产调度、指挥控制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对于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保证安全等有着极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集群通信基本还处于模拟阶段,只有很少一些数字集群系统,为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其功能和技术,本文将在技术与应用方面与GSM做一些比较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专用移动通信的发展与技术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专用移动通信属于移动通信中的一种,它是为特定人群之间提供特定服务的移动通信。通常,专用移动通信是指为各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生产管理。指挥调度服务的通信,故也称无线电调度通信。因此,专用移动通信是以提供调度电话通信服务为主要特征,且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用户对网络所提供的业务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QoS(服务质量)已经成为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决定了用户的满意程度。本概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QoS和资源管理,其中着重描述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QoS。  相似文献   

20.
信息发布     
《当代通信》2004,(19):114-115
中日移动通信产业首次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中国电信“星空联盟”紧密构筑互联网产业链;大唐移动TD-SCDMA系列产品将亮相国际通信展;索尼爱立信首款中国设计手机上市;爱立信参展国际通信展;高通公司出击国际通信展;中国电信华东,华南网络扩容再度携手北电网络;阿尔卡特Omni Touch统一通信荣获TMC实验室创新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