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些年来,华裔美国文学范围成为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涵盖着文学主题的研究和美国文化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本质量各有不同,但是数量有限,因此,具有研究价值也是各有取向。以《喜福会》汉译为例,这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也是他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论文以《喜福会》汉译为例,针对华裔美国文学汉译杂合翻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夹缝中的“他者”形象——论《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在不得不刻意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却被弱势的本族文化所束缚,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生活在夹缝当中。本文试图介绍华裔美国人在祖国母亲中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以及他们在美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同时分别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剖析形成这种双重文化压力的根本原因。最后新一代的华裔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达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化中有关“沉默”的种族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给跨越两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带来心灵的冲击和阵痛。美国华裔女性同样曾经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着声音的政治,而这正是贯穿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主题之一。为了追索自我身份的认同,她们通过写作挖掘历史,重塑历史,在各种强迫禁声的强大压力下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仅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喜福会》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喜福会》为首的华裔文学中,侧重赞扬女性的独立美德,而贬低华裔男子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作家们在创作时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具体分析《喜福会》一书中出现的华裔男子形象,再具体分析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作家们都普遍去贬低或丑化华裔男子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对华裔美国文学做出了界定,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永恒的,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双重世界的文化越界者,包柏漪特殊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造就了其作品的独特性。学术界对包柏漪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起步阶段,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还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这些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中美文学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就取得了显著成就。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文化创作。她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选择,在文化身份构建中分别经历了自我迷茫到自我认同再到自我超越的过程,她的变化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逐步超越流派的疆界,趋向于更大的包容和开放。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中美文化差异和中国国情来分析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我的幸运脸蛋》(MyLuckyFace,1997)中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离婚问题,探讨翟梅莉对当代中国女性浪漫化的美国式想象。翟梅莉受其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在小说中塑造了深受美国文化浸染勇于追求自由、果敢行动、具有很强主体意识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理想状态的关注,也有助于颠覆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塑造良好积极的中国国际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华裔的身份追求是美国华裔创作的永恒主题。谭恩美用自己的笔触分析了华裔的尴尬地位,女性身份与民族身份的构建等问,最终为华裔确定了双重文化身份。谭恩美关于身份寻求的探析,奠定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华裔女性是如何从文化、种族、性别的"他者"地位,逐步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开拓的.通过文化研究及文学比较等手段对各阶段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追溯了华裔女性生存、发展的艰辛与挫折,揭示华裔女性形象随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而演进的脉络;从若干女性问题出发剖析了华裔女性自身的矛盾与迷惑.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赏析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介绍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及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希望可以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读者的翻译与赏析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独幕剧《寻找中国城》中,作家以对于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看法为主线,通过一个土生土长于美国中西部堪萨斯州的白人小伙本杰明只身来到纽约,去中国城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的过程,强调族裔特征是由文化而非肤色所决定的,从而深化作家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华裔身份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剧作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与表明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实质意义以及该剧对于其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只有40年历史,近20年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美国高等摄影教育相比,在规模、师资、设施设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必须采取措施,发展我国高等摄影教育。  相似文献   

15.
澄清对现代性这一概念的认识,并消除对现代性的曲解与狭隘理解,确立"可选择的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追求的文论发展与研究的新路向,在全球化语境下现代性进程的多样性发展中,通过不同文化文论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基于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的改造、融合与重塑,建构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形态与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社会教育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社会教育部门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教育存在巨大的差距,社会教育发展与国家的高速发展失衡,其实际水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没有全面地为国家承负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社会责任。如何探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教育新思路等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详加论证和进一步探索,必须澄清认识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江健三郎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曾五次来华访问.他从小熟读鲁迅作品,其文学本质与中国作家莫言非常相近,因此对中国文学有特殊的感情.研究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香传》在艺术形式、叙述范式、语言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显示了中朝自古以来文化交融的历史。它是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根据闽台两地体育文化从异地间接的交流,到实现双向交流,再走向双向合作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多样性,提出应建立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互惠双赢;挖掘闽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增强文化认同;整合闽台体育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