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武凤文  陈明远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6-中插12
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促使了城市规划的转型,凸显了空间资源的宝贵.在存量和减量发展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更应该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聚焦于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通过全面分析国外对于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新进展,为我国营造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参考与指导,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期刊文献数据进行了检索和相关研究,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将近15年间关于国外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论文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分析2005-2019年研究的趋势与热点,梳理出国外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三个重点:(1)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2)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3)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及评价方法,并基于此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展望:在研究内容上,挖潜内涵,拓展维度;在研究方法上,应趋顺势,新旧互补.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正经历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重大转型,对高品质多类型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步提升.建筑学界对"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微型化趋势使小尺度公共空间讨论重回历史舞台.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对当前微更新建设以及修补城市断裂肌理,重塑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小微公共空间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性以及原属性的新解析价值,回归到尺度、网络体系、设计操作及社会哲学等基本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并建立小微公共空间内涵特质同情感化设计三个递进层级的逻辑映射,唤醒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内核和本源属性.  相似文献   

3.
肖希  李锐涛  刘恩刚  江海燕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中插1-中插5
地铁内部空间反映了一种极端状态下的高密度、高强度、高流动的"三高"城市空间环境情形,研究以人为本的舒适度感受对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具有紧迫性.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广州嘉禾望岗站点为例,研究"三高"公共空间舒适度与空间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反映个体舒适度感受的指标——温度、噪音、CO2浓度等与反映空间构成的整合度指标均具有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更适宜作为反映个体舒适度与空间特征的稳定指示因子;另外,视线整合度也受标识系统、空间构成影响.通过研究结果,提出空间句法可方便应用于提升公共空间舒适度、视线标识可视度以及特殊管控方案的模拟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张大玉  凡来  刘洋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38-44,封3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将空间句法的模型应用到公共空间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利用视域分析、深度值和整合度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实地观察法,构建出由三种空间句法模型组成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评价体系.分别对潜在可提升的公共空间、不同人群活动行为特征以及活力和功能未匹配的空间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有待提升的空间,并结合空间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总结空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对策,以指导具体的公共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规划改革的推进,公共空间的打造正在经历新的考验.纵观广州市海珠区,出现了对于公共空间资源利用不充分,空间打造不够高品质、品牌化,人民使用度、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上海市公共空间打造工作的相关情况,借鉴其中的实践经验,通过结合海珠区实情,提出可参考、可应用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经验,作为新时代人民需求普遍提升背景下打造高水准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前瞻思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对承载公共生活、维系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公共空间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在预先设定的城市功能和自发的、随机变化的市民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自身活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综合考虑。基于弹性设计理论从城市、场所、设施三个不同维度,提出了"框架+留白"的开放的空间结构、包容性的场所以及可变的设施等思路,探讨了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相比,弹性设计是一个开放式过程,具有多层次动态反馈的特点,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动态变化的功能需求,实现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刘易  李晶源 《价值工程》2015,(15):214-216
通过对四川遂宁地区敬老院的实地调研,以老年人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特征为核心,围绕交通空间、活动空间、就餐空间、办公空间这4类公共空间类型,对农村敬老院的公共空间特性进行分析。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对现有的农村敬老院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改进措施,适当调整各类空间的功能配置,提出空间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29):220-223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需要人文意识。结合对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分析,提出基于人文意识理念的公共空间建设和设计可以着重从4方面展开:(1)以公众需求分析为前提建设调整城市公共空间;(2)加强公共空间的合理功能区划,建立引导性标志系统,体现人文关怀;(3)关注环境人性设计及设施使用的方便程度和舒适程度,引导健康、活力的城市生活;(4)注重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内涵品质,构建城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前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通出行方式,汽车的普及及通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牺牲了人们的街道公共生活空间。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将引领着“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到来,为城市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无人驾驶技术特点及其车辆使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从街道空间功能重新定义、街道空间包容性提升、街道空间的精细化改造三方面对未来城市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改造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对未来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人性化街道的发展与城市街道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城市用地功能置换中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经验,其成功的方面有:空间的形成模式,创造公共空间活力发动元素,公共交通,场所特性与空间情趣等.同时,其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绿地空间缺乏活力,空间铺装过于繁琐,连续空间过于单调等.借鉴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提出了7条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作为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从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立场看,城市道路的修建是一个资本积累和空间修复的过程,道路扩建的初衷是改善公共利益,但会对之前的地方社会文化系统、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从空间不平等和城市权利的理论视角,聚焦于快速城市化大都市广州一座桥梁扩建过程的始末,深入探讨这样一个试图改善公共利益的空间工程如何导致空间不平等和空间剥夺,引起了怎样的空间冲突,最后引发了怎样的社会抗争的事件。研究发现:扩桥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更是社会与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政府主导的"空间修复"导致了居民的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地方的消失"。未来,"空间修复"和"社区治理"需高度关注社区公共事件的建构、社区认同感的形成等议题。  相似文献   

12.
涂妍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5):29-34,77
南贵昆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点轴开发的典型模式,是以城市为节点加强区际联系的典型表现.对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表明,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整个经济区城市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影响显著,城市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在地域空间上呈离散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其空间规划愈发重要。在探析体育产业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功能区是一种成熟的空间布局形态,并从该视角出发,以广州为例,提出体育产业空间规划应注重集群式规划、明确空间重点、促进城体融合,具体的规划方法可包括"分级规划"、"分类引导"、"多种规划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  相似文献   

15.
南京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城市文化战略的转化趋势,对南京市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南京的城市文化战略和全球趋势一致,由注重社会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转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以文化设施建设,文教机构扩展,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空间营造与大型文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经济策略和城市行销策略.文化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城市空间重构,不仅加快城市空间外向拓展,而且通过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18.
曹雪 《价值工程》2021,40(1):60-63
由于近些年来城市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各类政策规划陆续出台,然而众多规划并未协调统一,导致城市发展不能平衡,所以城乡规划开始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新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城市修补和城市生态修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城市的"双修"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运用"双评价"体系来衡量城市发展现状.本文将深入探索以兰州为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干旱城市生态修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提出的生态修复理念,同时借鉴新的评价体系对兰州的城市生态修复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度优化兰州城市生态修复的模式,通过对兰州的山体、水体和城市整体发展三个角度深入调节兰州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曹雪 《价值工程》2021,40(1):60-63
由于近些年来城市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各类政策规划陆续出台,然而众多规划并未协调统一,导致城市发展不能平衡,所以城乡规划开始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新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城市修补和城市生态修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城市的"双修"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运用"双评价"体系来衡量城市发展现状.本文将深入探索以兰州为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干旱城市生态修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提出的生态修复理念,同时借鉴新的评价体系对兰州的城市生态修复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度优化兰州城市生态修复的模式,通过对兰州的山体、水体和城市整体发展三个角度深入调节兰州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