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在《目僚望》1999年第49期撰文谈中国21世纪反贫困问题。文章说,21世纪初期,中国有消除城乡贫困方面的经济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反贫困应当成为21世纪头1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反贫困战略应转向扶持贫困人群。文章对贫困问题作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领导中国人民消除贫困、强国富民的90年.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消除贫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极大地推进中国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其中,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成果和杰出代表.过去,由于解决实际的贫困问题的需要,我们对邓小平反贫困思想的具体内容关注较多,很少从反贫困理论自身的逻辑结构出发,去探究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以及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为此,本文想弥补上述欠缺,以求进一步丰富对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了1979~2018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发布的289个反贫困政策文件,从政策样本的数量与结构分布、政策类型与参与机构、阶段性任务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演化历程。研究发现:①不同时期的贫困特征决定了不同阶段反贫困政策的数量和结构;②各阶段反贫困政策目标和措施始终与国家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③反贫困政策演进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④参与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的部门不断增多,政策合力得到增强;⑤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始终围绕经济与社会双轨发展这一基本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中国反贫困工作40年历史演进特征,对未来反贫困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问题》2021,(5):12-19
2020年底,中国兑现了在现行标准下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承诺,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回顾中国近40年的扶贫经验,有助于为构建2020年后中国缓解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提供借鉴。本文拟从贫困内涵演进、减贫目标与战略、扶贫手段、扶贫治理等层面分析和解释中国减贫经验,并对未来缓解相对贫困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是高度统一的,有必要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审视反贫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面向共同富裕的启示与前景。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贫困致因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效率分析工具。从贫困特征和贫困致因两个维度对百年贫困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归纳贫困致因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根据主要贫困致因、反贫困目标和战略环境变化梳理反贫困战略演进脉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战略正确处理了“整体—局部”“发展—分享”“内部—外部”关系。其一,针对整体性贫困的共性问题,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等局部性探索来开创发展路径,以局部引领整体,实现国家富强;针对局部性贫困的特性问题,以整体惠及局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其二,在不同历史阶段,轮番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掘“有能集体”的地缘优势和独特作用,充分发动团结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有效组织社会生产要素。三者协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将生产力发展转化为全社会的福祉提升。其三,优先破解内部交易效率问题,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内部经济循环;掌控中间交易主导权,有机组合内生式与外源式发展战略,持续提...  相似文献   

7.
农村贫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辑题,如何减少、消除农村贫困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财政投资是反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通过农村财政投资对反贫困影响的总量和结构分析,认为我国的财政扶贫工程需要注重发挥财政农业投资对农村反贫困的带动作用,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和机制,需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扶贫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新世纪农村反贫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贫困标准理论运用与当前扶贫新问题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标准是制定反贫困行动计划、衡量反贫困效果的重要指标,它的确定直接能决定国家消除农村贫困的战略布署。一、贫困标准的理论选择与研究(一)贫困标准的理论基础由于贫困概念性问题和真实贫困数据的不完全,贫困标准的基础理论可以依据福利效用函数理论予以确定。该...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新疆兵团边境农场的贫困问题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制定和实施适合边境农场发展的反贫困战略,将对缩小边境贫困农场与其它地区的贫富差距,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特别是在稳定农场职工安心戍边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新时期边境贫困农场反贫困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边境农场反贫困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边境农场反贫困的战略选择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不公正、不科学的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分三个层次,高度贫困是指生存艰难,中度贫困是指财富匮乏,低度贫困是指生活缺憾.对于三个层次的贫困应区别对待,即消除高度贫困,减少中度贫困、减缓低度贫困.反贫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高度贫困;二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反贫困机制以减少中度贫困;三是建立以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减缓低度贫困.  相似文献   

11.
正反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反贫困的终结。随着超常规的脱贫攻坚战的结束,中国的贫困问题将转变为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也将提上议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由收入贫困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消极影响是我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尖锐的问题,现阶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非常严峻,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新特点,进一步明确新的反贫困思路,采取更为有力的扶贫措施,对于迅速缓解和逐步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2020年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有望全员脱贫,并不等于为扶贫开发任务彻底划上句点。届时,扶贫开发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可能会面临脱贫成果巩固与提升的老命题,以及贫困表征演变、扶贫主战场变动、扶贫开发与国家战略融合等新挑战。可采取措施及时应对:继续扶持产业发展解决脱贫人口生计的脆弱性;基于次生贫困、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的新特征动态调整贫困标准;关注城市新底层群体,努力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四是构建扶贫开发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的基础是民生建设,民生建设的基础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有效消除贫困,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系统的农村金融反贫困政策框架,并用制度化的手段保障金融反贫困的推进.本文基于对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和五家渠市经济发展的实地调研,运用大量第一手数据分析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带来的东西部资本整、文化融合和体制磨合,探讨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针对民旋地区金融反贫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村长期性贫困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突破区。本文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历史积累效应、体制制度六个方面,对构成西部地区长期性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和消除该区域贫困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阶段性目标后,反贫困战略将主要围绕减少长期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展开,建立和实施激励相容的公共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减贫远期目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长期多维减贫方法,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通过提供贫困家庭现金补贴和促进儿童人力资本积累来减少当期贫困、预防未来贫困与改善收入分配,是可资中国借鉴的一项反贫困政策工具。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短期和长期实施效果以及项目执行的判断依据、方案设计和潜在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农村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减贫成效与存在问题,并对目前正在中国进行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试点项目的实践成果和不足进行讨论和展望。结果表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能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执行能否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思路,以及能否与其他相关政策形成统筹互补和与时俱进的贫困治理体系,进而达成后2020时代的可持续减贫愿景。在中国贫困治理转型的背景下,本研究将有助于为优化新时期反贫困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反贫困成就举世瞩目,当前的反贫困模式和制度框架也面临着转型.本文试图从系统性制度设计的视角,基于贫困的性质与根源的深入分析,对中国的贫困重新作出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同时指出,区域性的族群贫困已经成为我国贫困的焦点问题,民族地区的反贫困需要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和扶贫模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由汪三贵、李文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一书已于 2 0 0 5年 4月面世 ,该书是一部论文集 ,绝大部分是近 6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贫困与发展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农村贫困领域的研究成果。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不仅是中国政府 ,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将缓解和消除贫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农村贫困的复杂性 ,在反贫困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和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该书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重…  相似文献   

19.
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过去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政府主要采用了"经济增长扶贫战略"和"目标瞄准扶贫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发生了改变且扶贫任务更加艰巨,反贫困行动需要采取新的思路来取得全面突破.本文认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新时期政府扶贫战略应采取的新举措,并从社会保障和扶贫的关系、农村贫困特征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社会保障在反贫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依据我国政府确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