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通过担任市人民银行工会主席的父亲,我偶然接触到《中国工会财会》(以下简称《财会》),父亲说:“这本杂志不错,业务性、思想性、情趣性都比较强,有机会向杂志投投稿。”  我抱来一大摞往年的《财会》,细细研读,虽然有的栏目业务性较强,许多内容都无法理解,但感觉当时的“财苑文艺”、“文化宫”(现在两个栏目已合并为“文化宫”)、“是非评说”、“社会广角”等栏目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于是,我试着向《财会》投了一篇散文诗,虽然篇名为“举起希望”,实际上我并没抱太大的“希望”。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很快发表了,…  相似文献   

2.
我是沈阳市第126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工会财会》一往情深,还有一个“半拉读者”的美称呢。《中国工会财会》以广大工会财会人员为读者对象,我一个中学生怎么会对这一刊物感兴趣呢?原因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我爷爷给我的影响;《中国工会财会》对我的吸引。我爷爷是一位老工会工作者,还担任《中国工会财会》的通讯员。他常常把这个刊物带回家来,没事的时候,就坐在椅子上,戴起老花镜,专心致志地阅读,有时还在他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上杠杠。对此,起初我没有太留意。有一天,爷爷不在家,我写完了作业,随便拿起一本《中国工会财…  相似文献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991年6月,中国工会会计学会会长、全国总工会财务部部长刘庚业,在《中国工会财会》的创刊词中,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上述诗句,热烈祝贺工会财会期刊的诞生,表达全国广大工会财会干部的喜悦之情。如今十年过去,在广大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昔日的“财苑小花”,今天已枝繁叶茂,花开满园。为了纪念《中国工会财会》创刊十周年,我们举办了专题征文与专题座谈会活动。从收到的70余篇征文来看,作者有工会财会人员,也有党政工干部,还有高等院校的师生;有年逾八旬的老工会财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更有…  相似文献   

4.
岁月的长河中,十年只是一瞬,或者连一瞬也算不上;但在《中国工会财会》成长壮大的生命之旅中,十年真可谓风雨兼程,十度春秋凝聚了《中国工会财会》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十年中,《中国工会财会》更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在她的关心与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我于 1991年 9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会工作,以后经常给报刊写稿。有一次在单位财务部偶然看到中国工会财会杂志,仔细阅读了几期,认真“研究”了她的栏目设置,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它投稿。第一篇稿件是写单位成立内部审计室的一条小信息,不到一百字。过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一期《中国工会财会》"财苑风范"栏目里刊登的"在外企做兼职工会主席大有作为"一文,我经过一字一句反复阅读后,不禁为该文主人公马丽萍的事迹所感动。掩卷沉思之余,我要为她点赞。首先,为她在外企高扬中国工会旗帜点赞。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员工与企业存在着互不信任、劳资矛盾纠纷不断,企业难、员工难、工会组织作用发挥难现象在一些外  相似文献   

6.
近读《中国工会财会》2008年第一期,被《财苑风范》栏目中的《责任与志趣——一个工会财务网片长的心声》一文所吸引。该文作者,江苏省常熟市交通局工会干部王一鸣,以其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众手浇灌“牡丹花”●黄亦兵《中国工会财会》以她独特的办刊方针,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成为工会财会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被亲切地称作“牡丹花”。这个称谓意味深长,既指明了《中国工会财会》创刊以来,走过了艰辛的路程,象“牡丹花”一样,在广袤沃土中深深扎根;也希望...  相似文献   

8.
欣闻今年6月是《中国工会财会》创刊十周年纪念日,特赋诗十首,以示祝贺。这十首诗中,共隐含《中国工会财会》所设置的栏目名称26个。(一)庆祝创刊十周年,财会人员笑开颜。吟诗作画写文章,高歌再颂我财苑。(二)万花怒放红烂漫,十年岁月非平凡。卷首之语为先导,领导论坛作指南。(三)专稿专论文规范,理论探讨抒己见。宣传贯彻会计法,认真执行是关键。(四)最新制度大家谈,专题讨论广开言。实现会计电算化,编者读者同心愿。(五)工会资产大家管,社会广角明镜鉴。经审工作上水平,严把经费收支关。(六)会计之窗理论探,财会讲座常举办…  相似文献   

9.
不了情     
谁能相信对工会财务工作一窍不通的我,居然和《中国工会财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我的案头除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半月谈》等报刊,总有一份当月的《中国工会财会》。每天早上翻一翻《财会》已成习惯,下基层和干部职工谈论最多的话题也自然是工会和工会财会。是什么力量吸引着我 ?又是什么关系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千里银线牵引着我   我和《中国工会财会》交上朋友,还是近几年的事。一次,工会的同志送给我一份《财会》杂志,一再交待我抽空翻翻,很明显是想求得今后工作上多支持。出于礼貌,我翻…  相似文献   

10.
与《中国工会财会》相伴十年。十年来,它既是我工作中的工具和指南,也是我学习中的良师和益友。作为伴随《中国工会财会》成长的忠实朋友,在她步入十岁生日之际,更有责任为她的发展倾诉一点肺腑之言。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十年功夫,《中国工会财会》已打造得比较成熟。在进入 21世纪的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我理想中的《中国工会财会》也应以崭新的面貌,崭新的形象,展现在广大工会工作者乃至社会各界面前,这就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既具工会特色,又能面向社会,令广大读者勇于参与…  相似文献   

11.
我与《中国工会财会》结缘是在一九九二年。作为一名兼职工会会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她不期而遇。展卷拜读,似一股清风吹入心扉,她是那么稚朴、清纯、贴心。工会财务人员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专业刊物!一九九四年,作为兼职工会主席的我拥有了一份《中国工会财会》。杂志来了,我所关心的不是那些专业性的文章,而是她的一个个小栏目,鲜活的个性,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财务人员的心声,让人共鸣,令人遐思。一九九七年底,我开始专职做工会财务工作,与《中国工会财会》有了更深的缘份。《中国工会财会》是我的良师益友,为我了解、熟…  相似文献   

12.
手捧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刊物,非常高兴地得知新世纪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工会财会》创刊十周年。这对于一名视刊物为挚友的热心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回忆起我与《中国工会财会》建立的情缘,不禁拿起拙笔来写出她对我的诸多帮助与感受。  1998年,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中国工会财会》。作为一名基层工会工作者,我为中国工会财会系统能有这样一个刊物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与自豪。我除了甘当一名忠实的读者外,总想为《中国工会财会》写点什么。也许是情缘所定,这样的机会终于不期而至。当我收到1999年第3期《中国工会财会》,…  相似文献   

13.
看了交警刘浩同志爱读《中国工会财会》的文章 (刊第 7期 ),感想颇多。   首先,我为《中国工会财会》叫好。她不仅拥有 14万固定订户,还造成了农民喜欢、交警爱读、经理参评、“半拉读者”亦颂的“你爱、我爱、他也爱”的群众学习氛围。   其二,交警刘浩值得我们工会财会干部学习。一是他爱学习的习惯。假如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酒鬼”,决不会在朋友家接电话时,自觉不自觉地翻起《中国工会财会》这本专业性很强的期刊,而且总结出一二三,发表一番评论来。二是他敢于批评的勇气。你听:“如此好的刊物,为啥今天才相见,除了我平…  相似文献   

14.
我是工会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急需了解和熟悉工会各方面的工作 ,特别是工会财会方面的业务工作。每当《中国工会财会》杂志一到我的手中 ,不管多忙 ,我总要先粗略翻翻 ,览其全貌 ,然后再对若干篇章分别细加品味。必要时还给予圈点 ,给以评议 ,从中引出反思。读了1999年第5期《中国工会财会》 ,使我产生这样一种印象 ,贵刊是工会财务干部的“政策大全” ,是从事工会财会工作的“重要工具” ,是了解全国工会财会工作的“活字典” ,是反映中国工会财会情况的好“窗口”。为了使《中国工会财会》不断进步 ,再创新高 ,也想对贵刊今后的改…  相似文献   

15.
我是怎样学刊评刊的张国华提起对《中国工会财会》的评刊,还应从1995年谈起。当时我的“咬文嚼字”之怪癖被我们的林部长发现,她多次鼓励我为《中国工会财会》评刊,我也断断续续地评过几次,由于目的性不明确,缺乏毅力,没有坚持下去。林部长再次鼓励我,希望我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会财会》能为读者喜爱,除了贴近读者、可读性强、内容丰富、版面新颖活泼等因素外,还因为她始终遵循“两个服务”的办刊宗旨。   几年来,为了改进工作,办好刊物,更好地为广大工会财会人员服务,编辑部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呼声与要求。《读者评刊表》的增设,为实现这一目的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好办法。这是我接触的不少专业刊物中最具特色的栏目。我与《中国工会财会》结缘就是从接触它开始。   那是 1997年,我在阅读《中国工会财会》时,无意中发现她增设了《读者评刊表》,从此,我更加认真地评刊,积极投身于…  相似文献   

17.
第3期(总101期)以后的《中国工会财会》,从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到文章内容,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这样评价:百期后的《中国工会财会》是老刊物新面貌,老编辑新理念,老作者新手笔,老读者新感受。先说栏目设置。各个栏目都以四字冠名,使得栏目名称更得体。这是采纳若干读者意见而作出的改动,充分体现了编辑部对读者的诚意和尊重。《财会之窗》、《财会动态》、《财苑风范》三个栏目虽然都以财字打头,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决无那种似曾相见的雷同的感觉。这些栏目的设置,体现了刊物的特色和刊物的办刊宗旨。再说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发稿     
1995年参加工作后与《中国工会财会》一见钟情,因我在山东工程学院学的是财会专业,因而很喜欢她的“理论探讨”、“工作研究”、“财会知识”、“文化宫”等栏目,还把一些写得精采的诗歌、短文抄在笔记本上,经常分析、研究、学习。 1999年 10月,我写了一篇庆祝澳门回归的诗歌“喊一声我的澳门”,寄托我对澳门的怀念和回归的喜悦之情。 16日把稿件寄往北京。给《中国工会财会》投稿是我萌发已久的念头,心想,我若能在上面占有一席之地该多好啊 !  当稿件寄走后,我才想到自己太天真:编辑部里一个熟人都没有,别说刊用,就连编辑过…  相似文献   

19.
翻开第 6期刊物,"半拉读者的心声"一文吸引了我。作者张亦梅是一位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中学生,她写道:在《财苑风范》栏里报道的河北省河间市总工会财务部长刘书霞模范事迹和可贵精神的激励下,我竟萌发一个狂想:将来我就业,争取当一名工会会计,为工人阶级理财,为职工群众送温暖,多做好事。读完这一段文字,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孩子,多有志气的青年,要不是她爷爷的以身作则,要不是《中国工会财会》的感人之处,她能想到长大就业,争取当一名工会会计,为工人阶段理财,为职工群众送温暖,多做好事吗 ?想想当今干工会财会这一行…  相似文献   

20.
十分高兴地得知《中国工会财会》明年扩版的消息,我们为《中国工会财会》喝彩加油,对她在这世纪之交,以新的面貌,新的风格,开辟新的征途,跨入新的世纪这一举动,表示由衷的钦佩。新的风格必须有旗帜鲜明的办刊宗旨。《中国工会财会》从创刊至今,始终坚持了“有利于基层工会,有利于工运战线,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原则,立足工会财会,面向基层一线,服务全国大局。正是基于这个立足点,她才能在全国几千种刊物中,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发行13-2万份的全国性期刊。新的面貌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中国工会财会》7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