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以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新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据此总结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扩大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慧 《经济经纬》2001,(3):66-69
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系统),对河南省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年消费支出与年可支配收入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出现新型家电及电脑产品消费趋势;现代通讯工具及上网需求日趋旺盛;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增多等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张初兵  王康 《经济师》2008,(10):268-269
文章利用天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结构相关数据,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ELES)模型,对2002-2006年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计算基本消费支出、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等,分析近年来天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天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够旺盛,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消费支出中享受型消费比重较低,家庭设备用品和交通通讯对收入和自身价格的敏感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成熟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以及需求弹性理论。对云南省2001年不同收入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崔娟娟 《经济师》2013,(3):220-221
近年来,山西省的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文章通过分析1996年至2010年15年的相关数据,以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为因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对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一个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意愿和年利率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以揭示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等因素的情况及特点,掌握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驾"马车"能成为引领山西省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方鸿 《发展研究》2010,(2):64-66
在运用需求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1999-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就我国政府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政府的财政补贴性支出是降低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分地区来看,在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在东部地区影响是显著的。政府财政补贴性支出从总体上减少了城镇居民的总消费性支出,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财政补贴性支出主要是一些食品类物品的价格补贴,即主要是对缺乏需求弹性物品的补贴,这种补贴不能起到拉动居民消费的作用。今后的财政补贴资金应更多地转向农村地区和需求弹性较大的物品。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社会诉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的研究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2000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资料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吉林省城镇居民各项基本消费需求支出和消费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为提高吉林省消费需求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保法  曹治星 《经济师》2007,(2):283-283
文章利用2005年河南省城市调查队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城镇居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需求函数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居民对各类商品的基本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研究了收入的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及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9.
买方市场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统计资料,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收入、支出弹性、价格弹性等进行了数量分析,测定了恩格尔系数和居民家庭基本生活线,对21世纪初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燕就有关总理2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昱  刘斯 《经济经纬》2007,(1):75-77
笔者通过建立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利率因素因受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及居民消费心理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并未产生预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际消费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消费率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区际消费差异的情况及原因可以发现,现在东部处于消费率基本稳定时期,中西部处于消费率下降时期.区际消费率差异是由于东中西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引起的,最终消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不公.在不影响发展的情况下,加大国民收入向居民分配的额度,可以有效提高东部居民消费率,维持住中西部居民消费率,从而缩小区际消费率差异,提高最终消费率.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河北经济增长速度仍需提高,应提高投资率、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净出口力度,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发展社会强省步伐.  相似文献   

13.
当资源被个人垄断,存在利用资源进行交换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没有制约资源交换机制时,灰色消费的出现就不可避免。衡量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指标既不是丰收入,也不应是恩格尔系数,而是灰色消费系数。灰色消费系数越大,该家庭越贫困。灰色消费系数变动规律呈Y型模式。灰色消费起到了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从消费而不是收入方面拉大了贫富差距,并集聚了社会动荡的风险。灰色消费存在着时间、空间和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总体偏低且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通常的年龄-收入驼峰型模式,我国在转型期出现了收入随年龄的增高而持续递增的独特模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论证得出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健康寿命与总寿命的比值,认为该模式可能降低了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定量测算表明,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别约为16%~17%和2%~3%。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来研究广州市常住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调查结果显示,自由行将日益成为广州居民主要的旅游消费方式;广州居民的旅游消费主要是经济型消费,注重旅游服务的价值,讲求实惠;而广州旅行社尚需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丰富服务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了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倾向间可能的关系,并对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趋势进行解释.本文分析表明,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可能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不会影响消费倾向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收入差距变大,消费倾向变低.我们认为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是造成近年来消费倾向变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非常迅速,但是由于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两级发展矛盾突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严重,城乡差别持续扩大,已经造成云南城乡关系的紧张和失衡。就此,通过对云南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从制度层面剖析云南城乡收入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关系——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安桃  刘丹 《经济地理》2006,26(4):598-600
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涉及到城市规划、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国许多城市的规划重点集聚在物质建设上,没有把人文关怀放在应有的位置。文章从城市感应空间、城市规划等概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在长期关注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运用。城市规划和城市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能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好感;相应地,通过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可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依据。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印象,提供清晰的标志,丰富市民的感应空间。  相似文献   

19.
白璐 《经济与管理》2007,21(8):30-33
基于Akerlof逆向选择模型,引入收入因素对其分析,通过说明收入因素影响消费偏好,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建立一个有限次交易后最终达到非零均衡的部分逆向选择的基本模型,并着重从这一侧面,即收入因素的影响,分析为什么在中国劣质品市场会长期存在。研究表明:购买偏好因收入增加而改变明显的劣质品的解决途径是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购买偏好随收入增加改变不明显的劣质品的解决途径是增加外部干预。  相似文献   

20.
持久性收入对中国农民消费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淑波 《技术经济》2008,27(2):71-74
运用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我国农民的消费问题,并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历年农民消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持久性收入及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对我国现阶段农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大”的结论,并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方面就增加农民消费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