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辽是一个多民族封建政权,虽然作为辽朝的延续,但是由于实施了比较成功的统治政策,因此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是其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封建法制指导思想在由法向儒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思想。它既继承了先秦黄老学派的“无为”主张,更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刑关系观,从而奠定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欧阳国杏 《魅力中国》2010,(29):299-299
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最为彻底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彻底推翻了法国的封建阶级统治,而且还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国家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拿破仑帝国不仅坚定的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且随着持续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对西方国际关系与人类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陆辉  董世坤 《辽宁经济》2010,(12):90-91
一、我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的历史演进近现代意义上的我国高等学校萌芽于19世纪末期。但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依然是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正途依然是科举制度。因而在此阶段出现的新的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5.
郑焱 《魅力中国》2010,(32):310-310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行政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提出了民本思想,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几千年来,民本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重要的治国之术,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本思想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入手,归纳总结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巍 《魅力中国》2014,(19):145-145
谈起司汤达必然会谈到他的代表作品《红与黑》,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形象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革命前夕法国人民的生活现状。也为作者带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作者生前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作者死后能够在文学史立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作品通深刻形象的人物刻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统治下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同时也批判了反动教会在宣传过程中对人民的欺骗行为以及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秦欣欣 《黑河学刊》2013,(2):72-72,75
金代武职官的俸禄,主要是按照品级发放,按月支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武职官的俸禄除了本俸外,还有朝廷所给予的一些补贴,主要有从人、马及食钱、驰驿及长行马、口券、津贴钱等。金代统治者通过对武职官发行俸禄,来巩固君臣关系,加强将领的忠诚度,从而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8.
百年前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庆,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这一年,同盟会重庆支部领导人民,开展四川保路运动,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重庆蜀军政府,影响遍及川东南57州县。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左江地区领导和发动了1930年的龙州起义和1947年的左江武装起义(即大青山起义、爱店起义、平孟起义).  相似文献   

10.
周琳 《发展》2014,(5):70-71
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所酿造的特殊国情,根本不存在类似西方国家的来自民间的现代化运动风潮,正如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所说的:"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组织,在全社会动员,调配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换。"一、晚清政府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进程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19世纪中期,西欧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世界现代化进程加快,晚清政府也在西方国家的挑战和  相似文献   

11.
<正>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新的经济成分的初步发展和新的时代要求,都使清朝政府深感固有的统治政策和传统的封建儒学已不足应世变之穷,为了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和培养“永固皇权”的各类人才,清政府被迫利用国家权力于20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包括整饬吏治、奖励实业、编练新军巡警、废止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等内容的所谓“新政”,并特别强调“学堂为新政大端”,1903年(光绪29年,农  相似文献   

12.
易强 《环球财经》2008,(9):34-37
这场战争,是19世纪以来美俄对中亚争夺的最新版本,是俄罗斯对美国中亚“包抄”战略的反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亚大国政治: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角逐场中亚曾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著名也最经久的大国竞争、对抗和间接冲突的舞台,并且由此成为将“西方”和“东方”两个现代国际政治体系连接起来的最前沿枢纽。拥有跨洲利益的两大世界级侧翼大国——不列颠和俄罗斯——将它们彼此在中亚的“大角逐”(The Great Game)视为头等重要的帝国战略组成部分。在此,地理位置是个极为明显和不可更改的决定性要素。作为英印的屏障、波斯的东邻以及广袤的俄罗斯南部“自然”延伸,中亚既构成了帝国安全所系的战略边疆和缓冲地带,也构成了侵入对方势力范围的战略通道和占领“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释忠孝之道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孝作忠"的原因、历史演变和政治功能。认为忠孝之道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干,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又是统治者维持政治安全的重要工具。"孝"道所包含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取向使得"移孝作忠"成为可能,成为封建君主进行统治的重要杠杆。在今天看来,忠孝之道的消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忠孝之道的...  相似文献   

15.
一、印度对藏政策的形成及其背景研究印度对藏政策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了解印度独立之前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政策。英国的西藏政策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与俄国在中亚的“大角逐”(The Great Game)向西藏扩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核心是反对俄国或中国控制西藏,以侵略和控制手段来保持西藏的缓冲状态,以保障英属印度的安全。当时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  相似文献   

16.
秦汉的徭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徭役,是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剩余劳动的力役表现,是以国家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强制为手段实现的,也是以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与剥削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人身的不自由为其实现基础的。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徭役剥削是国家对劳动人民实行普遍的人身奴役制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为了实现徭役剥削而创立的一些制度,也同赋税制度一样,是封建国家赖以实现其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支柱。  相似文献   

17.
张沥月 《魅力中国》2010,(6):331-331
有人认为清朝开国杀戮无辜百姓、末期丧权辱国,极其腐朽,但从其统治政策、统治者的素质来看,也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刘峻 《魅力中国》2009,(14):100-101
19世纪中期,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爆发了民族复兴运动,在美术界以马内斯为首的画家通过创作与民族传统联系紧密的作品,使捷克民族绘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以来,随着拉达克王国的不断扩张,激化了与卫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拉达克以宗教问题为由,联合不丹企图挑起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战争。五世达赖派遣甘丹才旺率领蒙藏联军果断出击。尽管战事一度招致莫卧儿军队的干涉,但最终甘丹颇章政权仍通过军事、外交等途径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自身在西藏的统治,也加强了拉达克对青藏高原文化圈...  相似文献   

20.
曹瑞 《魅力中国》2011,(14):133-133,129
中亚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缓冲区,也是几大国际政治力量相继施展影响的地区之一。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相继独立。然而,曾蛰伏在苏联专制统治下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等矛盾也浮出水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国际及周边地区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则试图从冷战后中亚地区恐怖主义产生的条件入手,对该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