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信任度和价值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金融信贷虽属不同的领域,但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且相互产生作用.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文化中的信任度、价值观因素对金融信贷发展的影响,以期找到金融信贷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进而从文化的视角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在新世纪,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两大趋势。未来发展是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科技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科技化,即文化、经济、科技三位一体化的趋势。因此,文化与发展是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本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就中国而言,上世纪九…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十多年来,文化产业的概念在我国逐渐衍生且不断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在对接世界贸易规则和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前行.在兼具意识形态与产业经济双重属性中孕育成型,在呼唤高度理性觉识和规范竞争行为中曲折成长。  相似文献   

4.
桥梁 《国际贸易》1995,(1):12-14
今年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将有不少对我国经贸工作有利的因素。 (一)大多数国家实行经济优先、意识形态退居次要地位的战略,我可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经济 经过冷战后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验,世界上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发展经济优先、意识形态退居次要地位的战略。经济竞争已经代替政治竞争居于优先地位。其典型是美国去年5月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宣布将贸易与人权“脱钩”。战后半个世纪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象  相似文献   

5.
郭肖兰 《商场现代化》2005,(24):190-191
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在新世纪,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两大趋势.未来发展是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科技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科技化,即文化、经济、科技三位一体化的趋势.因此,文化与发展是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本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郭肖兰 《商场现代化》2005,(8X):190-191
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在新世纪,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两大趋势。未来发展是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科技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科技化,即文化、经济、科技三位一体化的趋势。因此,文化与发展是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本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超越国界发展的客观进程 ,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及其相互关系 (简称“两制关系”)的发展产生多重深刻影响 ,促使两大制度、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竞争出现新形势 ,呈现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其“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探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内涵、结构、特征及功能.探索构建人本型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及措施,将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要造就一代又一代有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新世纪各国争夺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制约。提出了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SA8000对企业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社会生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社会标准———SA8000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入场证,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企业应是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企业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履行道德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属华人社会,但两岸政治、经济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境遇不同,在媒介生态层面表现各异。近十年来,当代台湾流行文化与传媒文化的最重要代表是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台湾电视综艺多为台湾本地制作,是台湾政经社会发展的传媒景观与文化心理标本,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形态各异。以台湾电视综艺娱乐现象为考察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窥台湾媒介生态的多元侧面。本文借助"媒介生态"这个概念,紧扣电视综艺娱乐,将台湾电视传媒放置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影响力日益成为媒介品牌评价标杆的历史语境中,分析现状,引起反思与必要的借鉴,以提升对华语电视传媒发展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和高薪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市场经济的竞争已从物质资源竞争转为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引人关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刚刚起步,在实践应用中尚存在运行环境不宽松、信息披漏有缺陷、人力资源会计经量不能准确体现资源价值及人力资本剩余权益没有得到合理分配等问题。加强人力资源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应改进人力资源计量方法,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研究,尽快提高会计技术水平。政府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专业的人力资源评估机构,营造人力资源会计成长的良好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化事业,同样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的新的运行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互联网革命和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企业竞争行动将在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文章在指出现有研究局限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首先,从微观视角把企业竞争行动的计量维度提炼为密集性、简单性、异质性、威胁性共四个维度,并对每个计量维度给出了建议计算方法;其次,按照因果关系和时间导向两个维度勾勒出反映当前研究脉络的二维模型,具体地说,从因果关系维度把企业竞争行动研究对象区分为决定因素和影响结果,从时间导向维度把现有研究的时间范围区分为短期导向和长期导向;最后,结合本文的分析框架和中国管理哲学思想,文章展望了未来理论发展的若干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及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和方法正在被绿色营销、文化营销、知识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诸多新的营销观念和方法所代替,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形势和环境下,企业更应大力创新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商业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如下八大演变趋势。市场观: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营销观: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运营观:从生产竞争到终端竞争;竞争观:从分散竞争到联盟竞争;技术观: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责任观:从经济责任到社会责任;资产观: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领域观:从国内到国际。这些理念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显著的特征,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产业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文化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涌入虽然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竞争提供了条件,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面临着挑战,涉及到我国现有文化企业的生存、我国文化体制的转轨和文化安全。对此,我们应坚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0.
For several decades, business has operated according to the tenet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where the primary obligation of corporations is to maximize profit for shareholders. However, the larger social mandate for business has changed, represented by the rise of language such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stakeholder groups." Nevertheless, the theoretical shift implied by the use of such language has not occurred. Issu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SR continue to be justified in the term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through the rationalization of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Within this economic paradigm, CSR cannot move beyond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acting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in order to further one's own ends) because all behavior must be justified economically. This implies that corporate soci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will simply cease when it becomes uneconomic, regardless of the impact on interrelated systems which in turn will re-impact the business realm.Faced with bitter realities arising from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we may better comprehend and negotiate these problems by moving out of a neoclassical economic justification of the stakeholder model of the corporation to an inter-systems model, shifting from a narrow comprehension of a single economic independent system analyzed apart from its larger context to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as one of a number of interrelated systems.Oper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mandates are described, and two ways to practically shift towards the new mandate are identified as a modified version of scenario plann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oice of the cri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