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将空间集聚因素纳入Melitz(2003)、Kee和Tang(2016)的模型,探讨国内价值链延伸视角下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空间集聚能够强化这一促进作用。分样本检验后发现:空间集聚的强化作用只对一般贸易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对混合贸易企业不显著;而对于加工企业而言,贸易自由化对其出口国内附加值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主要通过出口集聚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引致出口集聚和技术溢出,通过降低国内中间品投入的相对成本促使企业将更多生产环节转移至国内,由此延伸国内价值链并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本研究证实了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对内产业集聚化的双循环发展模式是延伸国内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对象,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首先运用沃姆斯利(Walmsley)动态递归方法更新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基准数据库,然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与库普曼(Koopman)等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方法,分解中美加征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的影响,从区域价值链视角出发评估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从国家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却深化了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程度,主要归因于直接贸易规模性转移与间接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两个方面;从产业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不同行业部门参与区域价值链的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总体而言,对不同行业的区域价值链均呈现促进效应,但电子产业增长相对较高,其次是汽车业、纺织业,原因在于不同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化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会出现新变化,即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后者也会促进前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本文从生命周期和全球价值链视角,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发展迅速,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其各环节价值活动呈现出在一些特定区域高度集聚的现象。产业价值链理论将经济活动看成是整个链条各个环节和支撑体系之间一个系统的问题,电子信息产品的定价权与其密切相关。本文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和获取定价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2017年国外国际贸易学术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异质性企业贸易、全球生产组织和全球价值链三个方面。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分析主要关注贸易开放的效应、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以及贸易争端与贸易保护。异质性企业贸易领域文献的重点在贸易自由化的效应、进出口贸易动态和出口产品的质量选择。全球组织生产和价值链文献主要关注全球外包的边际、出口平台下的全球组织生产以及附加值贸易。与过去几年的文献相比,2017年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文献数量有较大增长,异质性企业贸易的文献数量略有下降,而全球生产组织和价值链的文献数量减少较多。  相似文献   

6.
秦娜 《商业时代》2022,(5):151-153
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升我国外贸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物流绩效的改善则能够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形成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文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物流绩效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升我国贸易开放水平,东道国物流绩效与双边贸易额显著正相关,并且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相似文献   

7.
东亚地区是全球生产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地区,受多重因素影响,东亚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呈现新的态势,东亚地区贸易增加值区域化不断加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趋于短链化,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东亚区域价值链的分工演进。构建东亚区域价值链,符合东亚国家的共同利益和战略诉求,但域外因素对东亚价值链的冲击加剧,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东亚价值链重构也会引发东亚国家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影响东亚区域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了更好地应对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面临的障碍和风险,东亚国家应把握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时机,主动推进域内各国进行有序的价值链分工与合作,通过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区域价值链,强化区域价值链体系的韧性和互补性,推进东亚区域价值链数字化转型,这对东亚国家实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传统贸易统计凸显"重复计算"问题,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不相匹配,并且贸易利益的属地和属权统计因跨国公司的行为而不同。本文在梳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贸易利益内涵改变途径的基础上,从贸易利益来源多样化、贸易利益获得主体微观化和贸易利益分配复杂化等方面阐释贸易利益内涵的变迁,并从国家、要素和企业层面分别总结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贸易利益的测度方法。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拓展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利益之间相互影响及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二是关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进口贸易利益,三是分离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创造的贸易利益,四是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贸易利益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在当前高度互联互通的全球化生产组织模式时代,对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与此同时,贸易冲突不断加剧并在未来有可能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基于此,文章通过研判与分析疫情背景下贸易冲突常态化的现实背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嵌入所呈现的新特征,以及疫情背景下贸易冲突常态化影响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机制进行了相应梳理,并进一步给出了当前中国企业应对疫情背景下贸易冲突常态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资源已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优化配置,因此,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地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价值。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有二:保持产业体系的开放性;健全区域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生产过程分节化和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时代,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本文对2000-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及分工地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GVC分工地位指数总体小于美国同期值,美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处于相对上游环节,这与中国制造业后向参与GVC分工程度较高相一致。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不具竞争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GVC分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需加快受制产业的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潘安  王迎  戴岭 《商业研究》2020,(3):49-57
基于总贸易核算法和WIOD数据,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利益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并通过垂直专业化结构讨论了贸易利益与分工地位存在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14年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中的贸易利益占比和GVC分工地位均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中国主要处于GVC分工的下游环节,在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贸易利益分配地位;中国处于较低GVC分工地位的原因在于通过“加工贸易”模式参与GVC分工,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典型,导致中国的贸易获利能力相对较弱;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获利能力有所加强,并处于相对较高的分工地位,印度的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均有所下降。因此,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对中国在GVC分工体系下提升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面临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而具有结构性调整的"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否会带来结构性减速,从而进一步加大出口贸易下行压力,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无论是从附加值创造能力角度看,还是"固链"从而稳定出口贸易产业之根角度看,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优势都要显著强于中低端,即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本质上更加有助于"稳出口"。进一步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计量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期。因此,新形势下努力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仅有助于改善分工地位和提高开放效益,对于缓解当前出口面临增速下滑压力也有重要政策意涵。  相似文献   

14.
基于总出口分解方法,利用增加值数据对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测算模型进行了修正。测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分行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幅度,且分行业制造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会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通过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对制造业整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为显著,但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使用2000年~2014年中国18个制造业的样本数据,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GVC参与度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参与GVC程度的加深会带动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进口中间品会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但GVC参与度提高所引起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幅度大于进口中间品所引起的下降幅度,出口国内附加值与GVC地位存在U型关系,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加入WTO都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改变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度方法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将制造业分为高、中级技术类别,高技术制造业有更强的附加值获取能力,中级技术制造业更多依赖高密集度的劳动投入分享附加值。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GVC) particip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hree-step approach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is used for synthesiz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works. In the end, we retain that SMEs are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spite the many challenges they face, the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country SMEs to benefit from their GVC linkages does exist, notably the high-quality information that they would otherwise not have access to. However there are necessary preconditions,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need to be put together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and growth (upgrading) of these SMEs within GVCs. The findings and proposed model contribute to enrich existing GVC research and offer a theoretical guide for possible practical measures to be adopted by SMEs and governme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服务性流通成本影响厂商区位选择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导致生产服务性流通组织成本降低的机制,以及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服务性流通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从产业集聚视角考量了生产服务性流通发展的产销融合、价值链整合升级、流通一体化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理论自产生以来,中外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大量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层面,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不多,尚且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在综述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从企业层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企业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摆脱被俘获等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9.
嵌入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以苏州和温州两地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全球价值链理论看,嵌入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同的产业升级机会。苏州和温州是以不同的方式嵌入两类全球价值链,分别代表着两类产业升级模式。虽然两地产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的机会,但并未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因此,争取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部分战略环节,规避国际产业转移和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应该是两地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