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借书杂说     
大凡识文抓字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属于自己的书。陆游诗云:“扫门迟客至,入廓借书看。”书摆在那里。免不了会有人来借,于是便有“公书”与“吝书”之说——发明这两个词的是清代自号随园老人的袁枚,见之于他的《黄生借书说》。  相似文献   

2.
实话实说     
乡村图书室莫成“花架子”近来,笔者在乡村调研时发现,农村的许多地方虽然都建起了图书室(馆),但在管理使用上却存在众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没能真正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一是乡村图书室的藏书数量少,有些几千人的村却不足1000册书,不能满足农民借阅所需。二是图书的利用率低。许多村图书室虽然书籍、桌椅配套,但图书的利用率极低,村民平时想借书借不到,只有上级来检查时,临时借书装门面。群众花钱买来了个“花架子”。三是实用性的科技书籍少、“凑份”的书多,新书年增量少得可怜。大部分乡村图书室的图书来源于群众和上级捐赠…  相似文献   

3.
与书为友     
叶永烈 《秘书工作》2011,(11):49-51
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1987年5月14日,我调往上海作家协会,成为首批八名专业作家之一。那时候的中国还属于“福利分房”的时代。随着后来住房的扩大,我有了一间15平方米的书房——这是我第一次拥有名副其实的书房。  相似文献   

4.
《英才》2003,(2)
在各种电视财经节目上频频露面,让人们见识了黄卫平的口锋。说到成就,黄卫平认为“这仅仅是在别人打牌的时候自己多读了点书而已”,一切就是这么简单。“书非借不能读也”,黄卫平曾经也有过独特的“借”书之道。当时黄卫平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91农场劳动,得天独厚的是团里有一个被查封了的图书馆,黄卫平只好偷偷地溜进去把书“借”出来接受经济学原理的熏陶。正是有了如此特别的借书经历,黄卫平对后来上大学的机会倍加珍惜。“每  相似文献   

5.
邵彦 《企业标准化》2009,(20):23-23
我的童年基本是在祖父的膝前。在祖母的怀里度过的。祖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记忆中那时候家里的那个红杉木柜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印着毛主席头像的胸章。每到礼拜天,住同一个大院里的那些长辈们就会时不时地过来串串门,借书的,还书的,还有查资料的,家里总是客人不断,祖母也总是忙里忙外的招呼客人烧水沏茶。  相似文献   

6.
提高价值的“好点子”又十则陈宝定十一、动脑筋想出妙计:某图书馆要搬至新址,就出布告:“敞开借书若干天,从旧社借,还在新址”,效果极好,不仅达到了搬场目的,而所花时间极短,所花费用极小。十二、方法不同显效果:传统造桥“三步曲”.先打基础.后造桥墩.最后...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首先应从管理理念上改变入手,由“藏书”、“借书”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为人”服务的方式上来,要“以人为本”,处处围绕着“人”来做文章。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创新。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国家大力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有效缓解了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村改居”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转型期问题,本文通过对主要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中情况的研究,分析“村改居”社区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公共图书事业的经验与启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对其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静静的夜晚,借一窗银银的月光,伴一室淡淡的书香,倚伴书柜,轻抚卷册,把品书味,心中顿时饱胀着喜悦与畅朗。这一夜,梦也会很甜很甜。 小的时候就喜欢书。记得当年在故乡的小山村,我拥有的书,是全村小伙伴中最多的。这不仅有赖于父亲给我留下了一木箱的书,还靠自己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买回一册又一册小人书。每当有小同学到家里来借书,我打开书籍赠书的时候,那气派,那心境,全然一个大富豪在作施舍。自己当然更是不舍昼夜,把卷玩册,被人称为“小书呆子”。那时的风很轻,天也很蓝,读几页《千家诗》,梦中也会吟出“流  相似文献   

10.
农闲时节,甘肃省玉门市农家书屋里热闹了起来。走进玉门市柳河乡蘑菇滩村的农家书屋,可以看到,5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几排书架,分门别类整齐码放着3000余册各类图书,几位村民正捧着仔细挑选的图书认真品读着,前来借书、还书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这是玉门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农家书屋惠民工程以来在全市农村中呈现出来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11.
读书要领     
江洁 《审计月刊》2007,(2):54-54
书读二遍 书读一遍如同走马观花,只能草草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做“知道分子”这样是足够了,但要做“知识分子”要从书中得到点什么益处就远远不够了。  相似文献   

12.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3.
定购鸡鸭所有权。顾客可在鸡鸭幼龄期购买下鸡鸭的所有权,然后让禽农们替其饲养,待家禽生长成熟育肥后,由禽农宰杀、洗净,送至顾客家中。这样既方便了顾客,禽农又为自己饲养的鸡鸭从小就找到了买主,不愁销不出去。能长出瓜果的“书”。在日本各地商场和书店均有“瓜果书”出售。诸如“番茄书”、“黄瓜书”、“茄子书”等应有尽有。这些貌似书本的产品表面包装着防水纸,其内塞有石绒、人造肥和种子等。人们购回后按照附赠的种植说明,只要每天浇水,便能长出手指粗细的黄瓜、弹丸似的番茄、拳头大的茄子等。一般情况下,一本“番茄书…  相似文献   

14.
会走路的书     
网络上有个站.叫做“走路的书”,没有脚的书居然会走路吗?原来有人把看过的书“放生”,让其他爱书的人有机会阅读。于是.被“放生”的书有了出走的机会.不断被人传阅。在英国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英国流行把看过的书报杂志,随手搁在地铁或公车站.喜欢阅读的人尽管拿去,读过以后,再放在下一个车站。不久前,她还回答了一个问卷,正是有关“书报看完后留在车站,让下一个人阅读”的调查。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说书艺术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流派繁多,主要有山东大鼓书、鲁北大鼓书和山东琴书的“东路琴书”三大类,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圣先把山东大鼓书、鲁北大鼓书和山东琴书的“东路琴书”、豫剧、吕剧小调融和在一起,为了形式多样,中间加上大段的评书说唱。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口说书”,达到了艺术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对《常用材料标记示例》一书提出商榷意见,如“简化标记”不应违反简化原则;“品种规格”与“材质”不可随意匹配,书中部分标准已由新标准代替。  相似文献   

17.
吴晗 《乡镇论坛》2011,(30):45-45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辆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  相似文献   

18.
《中外企业文化》2007,(3):73-73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欧洲某书店有三种书积压,就在店准备削价出售时,有位员工献计——将此三种书各送给总统一本。于是,一本书很快就送到了总统手里。过了几天,书店询问总统对书的感受,可总统整天忙于公务,根本无暇看书,只得礼节性地说:“此书还不错。”听到此话,书店如获至宝,马上打出“总统最喜欢看的书”的牌子。人们觉得总统都说好,一定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就纷纷购买。不久,这家书店如法炮制,把第二本书给总统送去,总统得知上次被人利用,这次没好气地说,此书糟透啦!不料这次比上次更管用。人们都想看看“总统最讨厌的书”究竟怎么糟糕。而当总统接到书店送来的第三本书时,他接受上两次的教训,一言不发,保持沉默。谁知这又成为书店最成功的广告——“总统懒得看一眼的书!”至此,这家书店积压多时的三种书全部兑成了现钞。  相似文献   

19.
钟爱旧书     
张成 《秘书工作》2010,(10):49-49
面对书店琳琅满目、装帧精美的各种书籍,虽然心里也常有一种“占有欲”,可相对于那些我喜欢的旧书,它们的确算不上什么。所以,周末闲暇,我经常到一些旧书摊上去“寻宝”,寻找我喜欢的旧书。  相似文献   

20.
强盗与书痴:我国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名叫刘源的书痴,“生平无他嗜,唯专一于书。”他家藏书数万卷。有一次,强盗犯境,全城的人都被吓跑了,而他却端坐书房之中,决心与书共存亡。强盗进入了书房,斥责他说:“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为何不跑而坐在这里等死?”刘源说:“书就是我的命,书若没了,要这命干什么?”强盗听了,肃然而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