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仍存在着规模过小、效率滞后等问题,只有构建起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多元一体"供给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执行及调整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2.
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实困境,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多主体、多方式、多渠道共存的多元供给模式是解决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单一供给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参与有利于创新原有单一供给模式,更好地实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一直很受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状况得以缓解,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化发展。文章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进行梳理,指出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并不是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有效表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模式是分摊机制模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主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不是农民。为完善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导向,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机制,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公社时期延续下来的农村公共物品的制度外供给方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机制建设,充分实行村民自治,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低效率等。为此,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入农民的需求表达制度,明确基层政府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职责,拓宽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建立政府与农民合作共治的管理体制,以保证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6.
落实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增加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的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职责,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变农村公共物品的制度外供给为制度内供给,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实困境,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多主体、多方式、多渠道共存的多元供给模式是解决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单一供给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参与有利于创新原有单一供给模式,更好地实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严重不足的现状,就必须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体制,引入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三种供给模式,即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模式和第三部门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也具有自身范围内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有鉴于此,在对近年来出现在河北安新县乡镇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村委会与农户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运作机制、产生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主要供给者的乡(镇)、村两级组织的收入大大减少,极大地影响了公共物品供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社会福祉的提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瓶颈。文章认为,在新形势下,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合作组织对缓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问题的重要作用,及时调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思路,通过配套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以适应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缺陷,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致命要害。政府与农民在公共物品供给上角色错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公共物品的保障制度缺乏,致使挪用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向农村适当倾斜的公共物品供给政策;政府应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扩大公共物品供给规模;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努力树立亲民、高效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而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却存在着供给观念滞后、供给主体单一、城乡之间供给的不公平性以及监督管理体制的缺失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转变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创新农村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以此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社会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农民作为委托人不能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形成了“供给主导”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需求的错位。而要想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则必须改变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即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筹资困难,公益事业举步维艰。按照政策设计者的意图,“一事一议”是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但调查显示,群众自愿有它的积极意义,也有其限度,群众自愿并不必然带来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根本问题是国家政策的取向问题,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基本上都是农民本位取向,但问题是,中央政策的具体落实和农民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乡村两级组织,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村庄公共物品需要中央、地方政府以及村庄来共同提供。所以,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挥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两级组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产品理论与熵权TOPSIS分析法的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五个方面14项指标,测算了2010-2014年我国各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减缓农村贫困问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010-2014年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地区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征,存在空间正相关集聚现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贫困消减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贫困消减的影响是边际效应递减的。  相似文献   

16.
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面理解准公共物品的角度,理论上可以把准公共物品分为以下三类:具有强的非排他性和弱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的非竞争性和弱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物品.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有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主要模式.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确有其巨大优势,但存在政府失灵问题,这为政府以外的主体供给准公共物品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模式在权力利益关系和功能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准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可以实现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农村公共物品短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了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了增加供给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 ,存在着量少、质低以及地区性、结构性失衡等方面的问题 ,阻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提高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 ,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文章就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缺陷、弊端及其改进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模式存在"政府失灵"、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畅、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等问题,本文从政府激励机制的角度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公路建设非常迅速,但在建设农村公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建设质量差,甚至根本就没有人建设。乡村的公路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物品,村民修建公路的问题可以看做是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